佛教的见惑和思惑是什么若是粗略而说,
见惑,乃至指对于五阴十八界等自我身心 , 误认为是真实常驻的,因此于五阴身心作真我想,真实不坏想,这就是我见(身见),由我见会引生常见与断见等边见 , 而戒禁取见、疑见也会跟著伴随而有,因为一旦有我见,就会对于真正解脱戒无法真实了知,也对于断除我见之法有所疑,而有了我见 , 会因我而起斗争,起见取见,而我见更会引发无量无边的邪见,譬如认为有造物主创造一切,或认为虚空中有一胜义能量,能出生万法 , 或认为四大微粒是出生一切的根本因等等,种种虚妄想由我见而生 。
思惑,则是认取了五阴自我为真实有以后 , 坚固的执著不舍,对于五阴身:色、受、想、行、识,宝爱不舍,就是思惑,或称我执 。
因此若欲断除见思惑,一般先断见惑,因为见惑较粗,容易断,只需如理作意观察五阴自我虚妄不实,能够接受自我身心永灭的境界,能接受自我虚妄,否定自我真实,就能断除五阴真实的我见,但是除了此必要条件外,还必须信受佛语,五阴之背后,有常驻不坏的涅盘本际,否则一定会有所恐惧而畏惧落入断灭空,而至于是否要亲证这个涅盘本际--真心 , 就看学人是否要发起菩萨心 , 而修菩萨道--成佛之道,否则只单修阿含解脱法,是无法亲证万法之根源--真心、亦名入胎识,亦名如来藏,亦名涅盘本际 。
而断见惑 , 也就相当于小乘解脱果--初果,至于四圣谛、八正道等法,是用来帮助行者断除我见、我执之行门,毕竟要断除见惑,最关键还是在于是否认清五阴的虚妄,对于五阴的内涵是否全部都如实了知而无遗漏,对于五阴必须有什么缘作所依才能出生也都必须现观清楚 , 才不会落入到五阴中的某一阴 。因此,
接著更详细解说见惑--五阴十八界的内涵:
五阴包含色、受、想、行、识 , 这五阴之所以称为阴,因为这些法会障碍众生,让众生以为五阴真实有 , 而坚固执著五阴常驻不灭的我见、邪见,所以障人见道 。而现在对于五阴的内涵,能够如实知者,实在少有了 , 今后学略说如下,而为了让大众清楚了解意涵,后学就直接以现代的名词来解说搭配佛经的用词 , 以免大众读之不懂:
色阴: 顾名思义,就是有形有色有色相之法 , 包含了五色根与六尘 ,
五色根包含内五根与外五根,外五根则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也就是可以直接从外面看到的有色之根 。而内五根最主要是指大脑,现在医学已经证实了,眼球接触光所投射的影尘之后,会藉由眼视神经传递到大脑视觉区域 , 这个区域就是内眼根,同理:内耳根、内鼻根、内舌根、内申根也是如此,都在大脑中的某个特定区域,因为这些器官是用于接触外界讯息,离开这些器官,也不会有可以接触影像、声音的受器了,因此称为根 。
六尘则包含了色、声、香、味、触、法 。用现代化来解说,就是所见的形色、表色 , 所听的声音、所嗅的气味,所尝的味道 , 所触的触感,以及所觉知一切五感、世间一切法的韵味 。譬如眼见色时 , 其实只有显色,也就是颜色而已,而我们要更深入的了知,必须有这个色尘的形色(动作、行来去止之韵味),表色(所见之物代表的意涵),以及无表色(譬如气质、隐喻之意),而其馀五尘与法尘关系也是如此 。除此之外,法尘也包含定境 。
以上所说色阴,都是可以现前观察到的法 , 而不是凭空玄想,行者如理去观察自身的色阴,便可以渐渐清楚色阴的功能差别 。而色阴并非常驻不坏之法,五色根不管是内外,都是此世才出生,依于本识入胎识执持往昔业种,而入胎才有此世的色根 , 而正常的五色根也是等到入胎后好几个月 , 才渐渐形成,因此故知五色根虚妄 , 而六尘境界,也都是依于五色根而显,必须由本识入胎识执持色根,接触了外境五尘 , 才会在内五根大脑中,显现我们所知悉的六尘境界,因此六尘当然更是虚妄之法 , 行者确认色阴的内涵之后,在去思维色阴缘起的虚妄,就可断除色阴我见了 。
接著说识阴:
识阴则是由五色根形成以后,由根与尘相触的处所,才会出生识阴 , 识阴包含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 。六识都是依于六根触六尘为缘,才能在根与尘相触的处所出生 , 不是本来就存在的真实法,然而识阴的内涵,一向是学人所容易误会搞错的地方 。
识阴,其实就是我们最熟悉的觉知心,也就是这念清楚分明知道的心,当眼根触色尘,眼识就出生了,接著就对于色尘出生种种了知性--见性(不是明心见性的佛性),乃至耳对声,出生了耳识,耳识在接触了声尘 , 闻性就出生了,其馀嗅、尝、触、觉知性也是都如此,换句话说,我们平时生活中,对境了了分明的心,其实就是识阴六识--觉知心了 。这也是学人最难断除我见的地方,因为一般人,甚至佛法大师都是把清楚分明的一念当成是真实心,而不知道这一念心,前念已过、后念接著出生 , 刹那变易,不知此乃识阴 。
识阴出生时,必定伴随见闻觉知性,能够清楚了知六尘,也会升起种种受,譬如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也会升起语言文字的想,乃至无语言文字的想,也会生起观察的念,也会生起觉照的念,这些功能、这些想 , 其实都是依附于识阴觉知心而有的受、想阴,识阴本身尚且是因为根与尘相触才能出生,那受想阴当然更是虚妄不实的法了 。而行阴则是前四阴在运作的过程中 , 的运行现象 , 就是行阴,因此也包含了身行、口行、意行 。
举凡色阴的动转、运作,就是身行,受与想阴的运作--觉观,就是口行,而只要识阴觉知心继续存在的当下,就是意行了 。
诸位学人,只有继续存在运行,就离不开行苦,因为无常 , 无常就是苦,苦则无我,因此不该认此为真实法,五阴我见中 , 最难断除的莫过于识阴与想阴、行阴 , 因为众生都是一直把这个能了知、能领受的觉知心当成是自我,因此会因觉知我而难过、因觉知我而快乐,这就是众生生死流转的根本堕,而识阴必须依于此世的内五根大脑、六尘、以及意根的作意、无明业种、以及真实不坏的入胎识,才会现行运作,当然是虚妄不实的心了,修学解脱道的人,都应该对此有所了解,不应该在继续把握自己、把握住清楚分明的念了,这些都是与识阴相应的行、造作,继续造作来世后有的苦,因为只要继续宝爱识阴觉知心,只要对于觉知心自我仍然喜悦、宝爱,就会造作后有的种子,让来世的五色根、六尘继续出生,来世的识阴觉知心继续出生,然后领受生老病死,以及无量无边的忧悲苦恼 。
所以要断除我见,必须深入观察识阴觉知心的虚妄,亲自去确认识阴觉知心必须依于此世的内五根大脑、意根、六尘等为缘才能出生运作 。
而识阴觉知心于眠熟无梦、昏迷闷绝、正死亡位时,必定断灭,这些都是可以由行者自己检验体认,确认识阴虚妄、无常、所以是苦,就必须靠自己去观察体验了 。
见惑的断除,则是观察此五阴,特别是识阴的虚妄无常,当然前提也必须对于内涵如实了知,则此生要断见惑 , 不难矣 。
【断思惑是什么意思,佛教的见惑和思惑是什么】然而思惑的断除,则是见惑的断除后,在见道后起修,努力修断对于五阴的执著 。因为纵然确认五阴虚妄无常以后,见惑虽然断了 , 但是心中对于五阴自我的执著还是在的,必须透过见道后 , 在继续深入的观行 , 才有办法断除 。

文章插图
南无阿弥陀佛原版佛歌惑 , 为烦恼之别称 。即依有漏道、无漏道之力断除烦恼 , 便惑障不生起 。又作断结(结使,为烦恼之异名)、断障、离染 。由无间道能断除烦恼,由解脱道能证得涅盘(菩提)之真理,两者合称为断惑证理,略称为断证 。部派佛教系以断尽烦恼,悟得阿罗汉果为目的 , 故于‘见道’断除思想上之错误、知识上之迷惑(即迷理惑,或称见惑);于‘修道’断除人性根本属于情意之恶德(即迷事惑,或称修惑) 。因见惑能在短期内速断 , 修惑则须长期修行始能次第断除,故断见惑称为顿断,断修惑称为渐断 。断烦恼有两种,一为圣者生起无漏智,彻底断除烦恼之种子,使不再生起,此称无漏断或毕竟断;一为凡夫修有漏之六行观,相对观上地与下地,而断下地之烦恼 , 或压抑烦恼之现行,此称有漏断或损伏断 。又依俱舍论卷二十一载 , 所有存在之事物(十八界),由断惑可分为三断,其以见道断者,称为见所断 , 又作见道所断、见断;以修道断者,称为修所断,又作修道所断、修断;如无漏法亦可不断者 , 称为非所断,又作非断、不断 。如何断烦恼,有四种情形 , 此谓断惑四因 。其中,前三者系断见惑之因,后者系断修惑之因 。见惑有苦、集、灭、道等四谛所断之别,其四谛亦各有二类,苦、集二谛下有自界缘惑、他界缘惑二者,灭、道二谛下有有漏缘惑、无漏缘惑二者 。表解如左 。(一)遍知断 , 即断除见惑中之苦、集二谛下之自界缘惑与灭、道二谛下之无漏缘惑;自界缘惑系仅以自己所住之境界为对象而起之惑,无漏缘惑则为以无漏法之灭、道二谛为对象所起之惑 。此二惑均为迷于四谛理之惑,故若遍知各所缘(所迷之对象)之理,则惑即可断除 。例如苦谛下之惑 , 由遍知苦谛之理而断;集谛下之惑,由遍知集谛之理而断 。(二)能缘断,即断除苦、集二谛下之他界缘惑 。例如在欲界者,以色界等为对象而起惑,为他界缘惑 。他界缘之惑为自界缘惑 之所缘,故断能缘之自界缘惑,则所缘之他界缘惑自亦断除 。(三)所缘断,即断除灭、道二谛下之有漏缘惑 。有漏缘惑以无漏缘之惑为所缘,故断所缘之无漏缘惑,能缘之有漏缘惑亦自然断除 。(四)对治断,即指修惑唯以对治道断除之 。在九地各九品之中,上上品之惑以下下品之道能对治,下下品之惑以上上品之道能对治 。断惑依其性质,复分为二断:(一)自性断,即如烦恼本身,其性质染污者 , 若自体不再起,则能自然断除 。(二)缘缚断,又作所缘断、离缚断 。如有漏善或色法等,由于成为其烦恼之对象,而为烦恼所束缚,故并非断其自体,而系断除能缘能缚之烦恼 , 始得解脱 。大乘唯识宗主张,依邪师、邪教、邪思惟而起之分别起烦恼,为见所断;与生俱来之烦恼,即俱生起之烦恼 , 为修所断 。断除见所断烦恼之种子 , 为初地入见道时;断除修所断烦恼之种子,则为金刚喻定时 。总言之,俱舍宗承认有漏智能断惑,但经部、唯识宗则主张有漏智仅能制伏烦恼现行,而不能断其种子 。因此,俱舍宗主张有漏、无漏之无间道皆能断惑,称为断道;相对于此,唯识宗主张加行智与有漏道是伏道,并非断道,但根本智、后得智与无漏道是伏道亦是断道(断道为对治道,即断烦恼之道) 。成唯识论卷八并提出自性断、离缚断、不生断等三断说 , 依次能断除染污、有漏善与无覆无记、诸恶趣与无想定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五则举出四断说 , 即自性断、相应断(指其自体虽非染污,但因与烦恼相应而成为染污之有漏八识等,一旦断除相应之烦恼时,即可从烦恼之系缚中解脱)、缘缚断与不生断 。此外,三论、华严、天台等宗主张,所有存在之真相为觉悟之本体,虽言断烦恼,但毕竟仍是无断 。密教则认为显教之断惑,乃视一切烦恼为过患(祸害),藉修道而以始觉之智断除之,此为过患断;密教之断惑则视烦恼与本觉之德无二,故悟其本无(本来即无)即为断烦恼 , 称为功德断 。〔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卷五十三、俱舍论卷十六、卷二十五、顺正理论卷六、成唯识论卷十、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卷五十九、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大乘义章卷九〕
思惑是什么?贪、嗔、痴、慢、疑、恶见,生生世世累积的习气 , 俱生烦恼 。合起来这是四住,见叫一?。?思里面有欲界、色界、无色界,这四住了,合起来是烦恼障,通常我们也称为见思烦恼 。

文章插图
西游记第十八回读后感. 读了《西游记》“观音院唐僧脱难高老庄行者降魔”这一回,在猪八戒被唐僧收为徒弟的过程中,我不禁有所感触 。若想要使别人信服你,必须可以力服之,以德晓之,以智为止,以法治之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而,在现实中也是一样的道理,暴力的征服只是一时的,以德理服人,以诚信待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赖与尊敬 。
2. 从这一回开始住正见,立正行 , 将来必得断思惑、解尘沙、破无明证法身的果得,所谓“因赅果海,果彻因源 。“亦所谓“一步登天“,找到源头 。思惑又称为五钝使,贪嗔痴慢疑五种烦恼,因为不像见惑那样顿悟明理 , 而是渐除为事 。“使“,是烦恼的异名 , 即被种种烦恼驱使,世人也称为命运,似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驱使着去受苦遇难,所谓“是祸躲不过“ 。就像生病一样,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修行难的根本原因在此,一点点错误的用心,一点点有为的用心,带来无穷无尽的苦难作用 。古人讲:“莫以善小而不为 , 莫以恶小而为之 。“这里面含有多少智慧和慈悲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
推荐于 2019-07-29
零售-教辅书籍_正版下载
值得一看的教辅相关信息推荐
各类书籍正品爆款1折起!秒杀活动天天有书刊超低价格嗨到爽!新人下载领专属特惠!
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告
国民手游【梦幻西游】手游新版本-敦煌资料片重磅上线!
根据文中提到的猪八戒为您推荐
梦幻西游手游-网易【梦幻西游】手游全新版本重磅上线 , 版本更迭体验翻新 , 蜃境寻宝勇斗魔怪
网易(杭州)网络有限公司广告

文章插图
无漏神通有什么能力无漏神通具有超人间的能力,具体包括五种 。
1. 断见惑:这是对于五种邪见的正见,通过有为的方便法进行修习,断除这些迷惑,以明佛之正见 。
2. 断思惑:这是对于贪嗔痴慢疑的断除,通过以证悟之心境遇境练心,细除这些迷惑 。
3. 断见思二惑:这是断除三界生死,出离轮回,达到漏尽通的状态 。
4. 得漏尽通:这是在证得漏尽通之后 , 五通可以自发产生 。
5. 断尘沙、无明二惑:这是进一步断除细微的迷惑,包括尘沙和无明,以圆证佛果 。
需要注意的是,无漏神通的修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解脱、禅定和证悟的过程 。从初地至佛果 , 修习的阶段还很长 。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无漏神通的信息 , 建议您通过多渠道进行查询和了解 。

文章插图
- 南京在唐朝时叫什么,唐朝的盛世名称是什么
- 救荒本草出自什么时期,救荒本草是什么朝代
- 商品房交房标准,商品房的交付标准是什么
- 五商是哪五商,孩子的五商是什么
- 简单分录是什么,会计分录有哪些
- 吃过的酸奶塑料盒是什么垃圾,酸奶盒属于哪类垃圾
- 龙眼壳核是什么垃圾,龙眼里面黑黑的是什么
- 鸭蛋络子是什么东西,山鸭蛋子是什么意思
- 6级风是什么概念,8级风力是什么概念
- 照拂与照顾有区别吗,照拂的意思是什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