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角、垂髫、及笄、豆蔻、弱冠1、总角指幼年泛称 。
2、垂髫指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
3、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
5、弱冠指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
年龄,指一个人从出生时起到计算时止生存的时间长度,通常用年岁来表示 。年龄是一种具有生物学基础的自然标志,一个人出生以后 , 随着日月流逝,年龄也随之增长,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1、总角: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 兮” 。以后称童年为“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
2、垂髫: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
3、及笄: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 , 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
4、弱冠: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
参考资料:
总角、垂髫、及笄、豆蔻、弱冠1、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
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
3、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 。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
4、豆蔻:十三四岁,是指女孩的年龄段,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 。
5、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 。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 。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儿童称谓:
童孺:儿童 。
垂髫[tiao]:指儿童 。儿童垂发叫髻 。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 。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 , 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 。
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 , 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
龆[tiao]:儿童换牙 。龆年:童年 。
髫[tiáo]年:童年 。
【豆蔻和及笄分别多少岁,总角、垂髫、及笄、豆蔻、弱冠】髫[tiáo]龄:童年 。
束发:是指青少年 。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 。《孝经圣治》:“故亲生只膝下 。”
孺子:儿童 。《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 。《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 , 曰:‘孺子可教矣 。’”
成人称谓:
冠者:指成年人 。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 。“爱自待年金声夙振”(《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 。“女子许嫁,笄而字 。”(《礼记·曲礼上》)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 。《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愿为有室,女子生命而愿为有家 。”朱熹集注:“男以女为室 , 女以男为家 。”
怨女: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子 。〈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
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男子 。
老人称谓:
杖家之年:五十
杖乡之年:六十
杖国之年:七十
杖朝之年:八十 。
《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 , 则就其室 。”
斑白:老人 。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
黄发:是指长寿老人 。:指老人 , 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 。“黄发”是枯黄的头发 。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
皓首:白头,指年老 。
久寿:长寿 。
眉寿:耄[mao]寿 , 长寿 。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
姥[mu]:年老的妇人 。
暮齿:晚年,暮年 。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 , 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
参考资料:
襁褓的拼音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总角:指幼年儿童(又叫垂髫);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又称加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天命:指五十岁(又称半百);
花甲:指六十岁(又称耳顺);
古?。褐钙呤辏?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
其中,“豆蔻年华”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 , 豆蔻梢头二月初 。”
“及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
“而立”、“不惑”、”知天命“出自《论语·为政》篇第四章,原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五十而知天命 ,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 , 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
“古稀”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古希” 。
“耄耋”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
以上这些词都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其他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除了题目的这些称谓以外,还有其他代指的年龄称谓 , 例如:
汤饼:出生三天 , 邀亲友吃汤饼 。
初度:周岁;出自于屈原《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后称生日为初度 。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 , 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
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 。原本是古武舞名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疏》曰:“成童 , 谓十五以上;舞象 , 谓舞武也 。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 。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 , 俱享黄发期 。”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鲐背之年:指九十岁;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 , “鲐”通用 。《尔雅·释诂》:“鲐背,寿也 。”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
期颐:指一百岁;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 , 流年自可数期颐 。”
参考资料:
破瓜之年是指多少岁豆蔻是十三四岁 , 及笄是十五岁 。
提起豆蔻这个词,我们自然就联想到了与之相关的一个成语“豆蔻年华” 。十三四岁的女孩体态婀娜容貌清丽,就像二月初里绽放的豆蔻花 。豆蔻花欲开未开娇艳欲滴的样子,很像十三四岁的少女,白得纯洁,红得粉嫩,给人一种娇俏的灵气 。于是,浪漫的古人就用豆蔻来形容13岁的少女 , 豆蔻花还有一个称谓,叫“含胎花” , 都是特指少女 。
在古代,古人一般结婚早,女孩子到了15岁就可以结婚 , 于是人们便把15岁的女孩子称为“及笄”,也称“笄年”,表示她们已经到了婚嫁的年龄,是一种成熟的象征 。然后,家里人就要为她们举行一个成人礼 , 即及笄礼 。这个礼仪起自周代,主持笄礼的是家族中的女性长辈 。如果这个女孩子一直未许配人家,笄礼也可以延迟到她20岁时举行 。

文章插图
女子及笄的初加和二加
笄者转向东正坐,有司奉上罗帕和发笄,正宾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 。弃尔幼志,顺尔成德 。寿考惟祺 , 介尔景福 。然后跪坐下(膝盖着席)为笄者梳头加笄,然后起身,回到原位 。赞者为笄者象征性地正笄,笄者起身,宾向笄者作揖祝贺 。笄者回到东房 , 赞者从有司手中取过衣服,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发笄相配套的素衣襦裙 。
笄者面向东正坐 , 正宾再洗手,再复位 。有司奉上发钗,正宾接过,走到笄者面前,高声吟颂祝辞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 。敬尔威仪,淑慎尔德 。眉寿万年,永受胡福 。赞着为笄者去发笄,正宾跪下 , 为笄者簪上发钗,然后起身复位 。赞者帮笄者象征性地正发钗,宾向笄者作揖 。笄者回到东房,赞者取衣协助,去房内更换与头上发钗相配套的曲裾深衣 。
- 骑自行车的好处和坏处,经常骑自行车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 新旧墙体连接做法规范,新砌墙体的施工工艺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 菜心焯水几分钟能熟,菜心的功效与作用以及营养价值
- 菠菜炒鸡蛋的营养功效,菠菜和鸡蛋能一起吃有什么影响
- 父母关系是什么关系,父母关系和子女关系有什么区别人口普查
- 灌汤水饺和普通饺子有什么区别,三全状元和普通灌汤水饺的区别
- 目镜起什么作用,天文望远镜物镜和目镜的作用
- 胶片相机如何设置感光度,如何设置相机的光圈快门和感光度
- 24色相环配色方法,24色环图及调色步骤
- 长期用银碗的危害,银餐具的好处和坏处知乎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