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岛效应和热岛效应的区别,暖岛效应是什么

暖岛效应是什么指城市的热岛效应,干岛效应,湿岛效应,雨岛效应和浑浊岛效应 。
除了大家熟悉的“热岛”,“干岛”指城市水汽压的平均值与同时期周围郊区平均水汽压相比较,城区低于郊区,呈现出“城市干岛”效应 。“湿岛”指城区平均水汽压高于同时刻的郊区平均水汽压,出现明显的“城市湿岛” 。
“雨岛效应”:城市中林立的高楼大厦比喻为“钢筋水泥的森林” , 而随着“森林”密度不断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 , 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 。
“浑浊岛”指由于城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炉灶等排放出的烟尘污染物比郊区多 , 造成城区的低云量多于附近郊区,这就使得城市的散射辐射比郊区强,直接辐射比郊区弱 , 大气的浑浊度显著大于郊区 。

雨岛效应和热岛效应的区别,暖岛效应是什么

文章插图
阻止热岛效应方法:
1、居住区的绿化管理要建立绿化与环境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并且建立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以保证绿化用地 。
2、要统筹规划公路、高空走廊和街道这些温室气体排放较为密集的地区的绿化,营造绿色通风系统,把室外新鲜空气引进室内,以改善小气候 。
什么是雨岛效应?简要内容:天津地区城市雨岛效应对夏季降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市区西北与北辰区南部 。由区域内夏季多年平均降水分布图看出, 市区高于市郊地区 。由夏季降水变化趋势空间分布得出, 全市夏季降水减少的背景下, 城市效应使市区降水并未出现明显减少趋势 。
雨岛效应是指大城市内高层建筑使空气循环不畅,盛夏空调、汽车尾气加重热量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且越积越厚,最终导致形成降水的现象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长、人类活动加剧、城市的生产活动和特殊地面结构共同作用于大气,使大气边界层的特性发生变化,从而使得雨岛效应加剧、城市降水量增大 。峰高量大的暴雨导致洪水机会增大,加剧了城市的防洪压力 。
研究证实 , 大城市及其下风向“雨岛效应”明显 。由于“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之时 , 这样易形成大面积积水 , 甚至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 。
天津地区城市雨岛效应对夏季降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市区西北与北辰区南部 。由区域内夏季多年平均降水分布图看出,市区高于市郊地区 。由夏季降水变化趋势空间分布得出,全市夏季降水减少的背景下,城市效应使市区降水并未出现明显减少趋势 。
天津城市雨岛效应在70年代初期之后较为明显,且与降水丰枯有关,丰水年雨岛现象明显,枯水年雨岛消失 。
雨岛效应与热岛效应的关系
城市大气环流较弱,热岛产生的局地气流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水的发生、发展 。温度升高不仅引起湍流,且对稳动滞缓的降水系统有阻碍效应,使其移动速度减慢并在城区滞留回升,导致降水强度增大 。城市建筑物高低不一,粗糙的下垫面使降水雨系减慢,延长了降水时间 。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大核有促进暖云降水的作用 。城市化影响降水机制以热岛和阻碍效应最为重要,凝结核丰富对降水增多有促进作用 。城市雨岛效应可能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
热岛和雨岛关系密切 。由于热岛影响,城市空气层不稳定,有利于产生势力对流,当城市中水汽充足时易形成对流云和对流性降水 。
研究个案:天津热岛与雨岛效应的关系
据分析天津具有明显的热岛现象,且随着城市的发展,热场范围扩大 。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伴随着1949年以来人口的持续增长,房屋面积剧增,天津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直接导致了热岛强度和范围的加大 。天津雨岛现象在70年代初期才开始明显,且频繁出现,与城市热岛效应对降水的影响具有直接的作用 。因为,城市热岛效应产生城市上空的上升气流,导致四周气流的辐合,利于形成对流雨 。另外,天津夏季平均风速小,城区大面积建筑具有良好的阻障效应,使降水系统移动缓慢,延长降水时间,城市空气中的凝结核也对雨岛效应起到了积极作用 。
城市化导致的雨岛效应弊大于利
雨岛效应集中于暴雨和汛期,易形成大面积积水甚至区域性内涝,加剧了城市防洪排涝压力 。增大的雨洪将使流域侵蚀加强,非点源污染加大,使受纳水体的污染情况恶化及河道蓄水池淤积加速 。城市化引发降雨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后果对城市经济生活不利 。只有在城市规划中增强环保意识、认清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重要性、适当安排不同土地利用区位置,才有可能减小影响程度 。
要降低“雨岛效应”,一是要减少“热岛效应”;二是要尽可能减少城市建筑物的高度集中;三是要减少城市空气污染,以减少城区空气中凝结核 。(资料由天津市气象局提供)
雨岛效应和热岛效应的区别,暖岛效应是什么

文章插图
高三地理一对一辅导雨岛效应指城市比郊区下雨多,热岛指气温高 。城市内涝的发生与城市“雨岛效应”密切相关 。
雨岛效应和热岛效应的区别,暖岛效应是什么

文章插图
什么是热岛效应,雨岛效应,阳伞效应,绿洲效应的概念热岛效应: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 。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
雨岛效应:大城市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 , 加之盛夏时节,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 , 最终导致降水形成.
阳伞效应:指由大气污染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而引起的地面冷却效应 。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前者如火山喷出大量尘埃和海水浪花飞溅将各种盐分带入大气中;后者如工业、交通运输和生活中燃烧化石燃料排放的烟尘 。此外 , 农业生产和植被破坏等,产生许多灰尘由地面进入大气环境,使悬浮在大气中的颗粒物大大增加 。这些气溶胶粒子会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减少紫外线通过,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大减弱,导致地面温度降低 。大气中气溶胶粒子增加 , 增多了凝结核,使云量、降水量、雾的频率增多,对地表亦起冷却作用 。由于这种作用宛如阳伞遮挡太阳辐射而使地面温度降低 , 故取此名.
绿洲效应:1.在沙漠地区 , 因为无水又高温低湿 , 因此无动植物存活 。但是沙漠地区只要有水源,水分与空气混合,降低空气温度,提高相对湿度 。湿润的空气适合作物成长,形成人类可居住的条件 。在气象学此种空气与水混合,空气的热量使得水分自液体转变为气体(蒸发作用) , 空气的热量被水分吸收因此减少 。空气温度因此降低(冷却作用) 。水分变成水蒸气又进入空气之内,因此空气内相对湿度增加 。此种水与空气混合产生降温加湿的结果与沙漠中绿洲的形成十分相似 , 因此称为绿洲效应 。此种过程也称为蒸发冷却作业.
2.“绿洲效应”. 是指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 进行大面积的人工灌溉而引起的气候变化 。经过灌溉的土地,土壤湿润 ,  热容量增大, 水份蒸发量也随之增加,土壤和近地面层气温的昼夜变化趋向和缓 ,  相对湿度加大 。就好比在沙漠中出现绿洲一样.
雨岛效应和热岛效应的区别,暖岛效应是什么

文章插图
【雨岛效应和热岛效应的区别,暖岛效应是什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