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宝山区博济智汇园 宝山区风水


宝山的历史 , 杂糅着江南乡土传统 , 又带有强烈的自强革新精神 , 这和江南自宋南迁之后长期社会经济繁荣和技术进步密不可分 , 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 。宝名系列之前曾经介绍过宝山名字的由来记和宝山行政区划变迁 , 这次就来说说宝山更早以前的故事 , 沧海百年桑田的那些往事 。
话说很久以前 , 从嘉定外冈到金山这一条斜线被称为“冈身” , 也就是过去的海岸线 。“冈身”以东就是东海 , 一片礁石横斜 , 暗潮涌动 , 海藻丰饶 , 鱼虾恣意游荡的苍茫之地 。沧溟之下 , 大自然运用江流海潮顶托之功 , 暗暗沉积长江滚滚而来的大量泥沙 , 最终将这一片淤积成陆 , 它用5000多年的时间为我们生动演绎桑海变桑田的宏伟奇观 。不由赞叹一句 , 天地自是鬼斧神工 , 果然好神奇!

上海宝山区博济智汇园 宝山区风水

文章插图
《长江口岸线历史变迁图》动图
从晋到唐早期 , 宝山一线岸线发育得很快 。罗泾、罗店、月浦、盛桥、刘行、杨行、顾村、大场逐渐跃出海平面 。其中:
罗泾地区成陆始于西晋(公元265-316年) , 梁代(公元502年—557年)域内已建萧泾寺 , 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东部沿海已筑“捍海塘” 。
罗店成陆于唐代略前 , 宋朝起始有渔村 , 南宋时已有黄白泾等村落 , 元代至正年间起逐渐成为大镇和南北交通枢纽 , 盛产棉花、棉纱和纺织品 , 从安徽的徽南一直到陕西 , 南北交融、人丁兴旺 。
大场成陆于南朝梁天监年间 , 为古吴淞江当时的出海口 。据说是因为宋时建了很大的盐场 , 所以叫“大场” 。(清光绪《宝山县志》:大场镇 , 在县治西南三十里 , 宋时置盐场于此 , 而得名)宋元明时期大场作为商业活动的通海港口 , 当地生产的棉布已经销售到浙闽及海外地区 。和大场同时代成陆的还有顾村 , 刘行 , 大多也以捕鱼为业 。
上述这些地区是宝山地区最早的发源地 , 从他们的发展脉络来看 , 基于农耕的大陆文化和基于海运的海洋文化 , 在宝山成陆伊始就如同宝山的任督二脉 , 支撑起宝山未来千年发展的大体格 。
至宋朝 , 宝山的海岸线东移数十里 , 版图上又出现了两个商埠重镇:黄姚、吴淞 。先讲讲黄姚 , 南宋开禧年间已经逐渐替代大场 , 成为吴淞口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根据《宋会要辑稿》记载:“黄姚税场系两广、福建、温(州)、台(湾)、明(州)、越(州)等郡海船辐辏之地……每月商税 , 动以万计 。”黄姚镇曾产澄泥砚、僧掌砚 ,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可惜造物弄人 , 因为沿长江一线岸线整体崩塌 , 岸线回退 , 顺治元年(1644年)这座著名集镇渐坍入海 , 仅留存吴淞一根独苗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小渔港 。就是它 , 在中国自强不息 , 寻求革新的历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上海在鸦片战争之后沦为租借地 , 被迫实行开放的这段历史 , 相信大家都已烂熟于心 , 而这自然也会影响租借地周边地区的发展方向 。首先就是租借地进出货物运输怎么办?当时上海大宗物品海上贸易进出唯一的通道就是吴淞口 。上海开埠没几年 , 外国人就开始动起吴淞口的主意 。为杜绝外国人要求开辟吴淞为租界的野心 , 根据当时国际通行惯例 , 凡国际商埠口岸 , 任何国家不得占为己有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 , 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刘坤一向清政府奏请将吴淞自动辟为商埠 , 清政府准奏 。同年八月十一日(1898年9月26日) , 吴淞开埠工程总局成立 , 标志吴淞正式对外开埠 。大家不要小看这一历史事件 , 这可是我国第一次自主开埠 , 它生动地体现了吴淞文化中向海而生 , 自强革新的门户精神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