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林口铁路新线 毕节市风水宝地


金沙县石场乡鹿楼村山上有两处古墓群,远望去就像是两座大户人家的庭院,修建得比京城王爷府还要豪华 。不走近看根本就不知道是古墓,绝对让你叹为观止 。黔北大多数都是山区,当地村民生活条件不大好,贫困的地方还能修建起庞大又豪华的古墓,墓主人生前的身份和地位不简单 。

贵州毕节林口铁路新线 毕节市风水宝地

文章插图

古墓群是当地名绅敖正科祖孙三代家族墓,分有南北两组墓群,两组墓群相隔大约30米 。北墓群修建于光绪24年(1898),南墓群修建于光绪31年(1905),两组墓群总面积1200平方米 。两组墓群总计有10个墓室,每组5个墓室,两组墓群都是用石灰岩砌筑成的围墙,古墓正前方留有大门 。牌坊式墓碑,墓碑前的平坝原来是石刻屏风、有石凳、石桌、祭拜台等,文革时期遭到破坏,现在已经荡然无存 。为防止再次遭到破坏,熬姓族人用铁栏杆为起,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贵州毕节林口铁路新线 毕节市风水宝地

文章插图

敖正科是石场乡当地有名的大地主,不过其先祖世代贫苦,直到敖正科的父亲熬治国才有所起色 。熬治国病逝后敖正科继承父业,将熬家产业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 。可惜的是敖正科祖上三代的都是一脉单传,光绪22年(1884)敖正科独子早逝,敖正科伤心过度于第二年去世 。熬氏两代遗孀历经2年,将北墓群修建完成,熬治国、敖正科及其独子都葬于北墓群 。
贵州毕节林口铁路新线 毕节市风水宝地

文章插图

10年过后敖氏两代遗孀相继去世,敖正科一门绝后 。熬氏遗孀去世后,熬姓族人将敖正科遗留下的所有财产修建南墓群,从四川请来手艺精湛的陈石匠父子,历经三年才将南墓群完工,同时又对北慕群进行大修缮 。石雕镂空、石兽、人像、花鸟树木栩栩如生,墓群的规模,精湛的雕刻工艺能够跟将相墓媲美 。可惜在除四旧迎四新年代被损毁,墓室也被撬开,不得不说遗憾 。
贵州毕节林口铁路新线 毕节市风水宝地

文章插图

熬姓得姓始祖是太熬,太熬是颛顼帝的老师,太熬后人将祖先的名字作为姓氏 。部分来自芈姓,春秋时期楚国君主后裔称为熬氏,后将熬为姓,不过熬姓族人都将太熬尊为熬姓鼻祖 。后因战乱等原因,熬姓族人各自分散祖国南北 。贵州熬姓来源于明朝著名大臣熬铣,熬铣是明朝嘉靖14年(1535)科考中进士,在朝中任职多年,后因朱砂事件而仕途升迁 。
贵州毕节林口铁路新线 毕节市风水宝地

文章插图

西南地区元明清都实行土司制度,但最早改土归流的却是贵州的分南州 。分南州自古生产朱砂,朱砂不仅是宫廷贡品,用途更是广泛,随着朱砂开采力度的不断加大,朱砂也越来越少 。分南州下辖的土司为争夺朱砂战乱不断,也给明朝廷军事插手当地土司的理由 。明军将分南州土司解决后实行改土归流,并派朝廷官员前来分南州各府任职 。
贵州毕节林口铁路新线 毕节市风水宝地

文章插图

熬铣就是在明军平分南州后来到思南府(思南县)任知府,其子孙也跟随熬铣前来思南落业 。熬铣依其深厚的家底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因远离宫廷中心更显得与世无争,几代人过得相安无事 。无奈世事难料,清军入关后驱军南下,熬氏家族为躲避战乱不得不分散向西逃窜,其中一支熬铣后人就来到现在的金沙县石场乡 。别怪祖先喜欢往深山老林里落业,在战乱频繁的年代,活命才是硬道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