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是什么时候的文字,金文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字体

金文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字体金文的来历:金文出现在商代中期,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 。金文下限断在秦灭六国,也就是秦用小篆统一中国文字时 。
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 。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 , 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 。
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 , 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800多年 。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 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
金文的书法意义是什么金文是一种书体 , 是中国古汉字中的书体之一 。它指的是铸造在青铜器上面的铭文,因当时的青铜被叫做金而得名金文 。同时金文也叫做钟鼎文,主要是因为当时钟鼎类青铜器上的金文最多而得名 。金文出现的时间在商周时期,和甲骨文属于同一个体系.
金文用于什么年代问题一:金文出现在哪个朝代,时间是什么 起源:金文是在商周青铜器上刻铸的文字,又称钟鼎文、铭文 。早在商朝晚期,青铜器上已有铭文,字数较少 , 用来表明该青铜器的用途、主人、制作人 。当时,金文的字形因去甲骨文不远,故字形近似 。金文盛行于两周 。西周时,许多青铜器均有铭文,并且有多达497字的大篇长文 。西周后期,金文字形渐趋规整,东周青铜器也有许多铭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
特点:周代金文,从总的情况看 , 它比商代甲骨文进一步稳定、规范、简化和符号化了;若与以后的小篆比,则结构仍未定型,部分字的笔画增减、偏旁部首的安排仍有某种随意性 。特别是周初金文因承袭商代文字 , 还保留了比甲骨文更加原始、图画性更强的形态 。金文字体结构疏密相间,比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分布均匀对称 , 笔道比甲骨文粗,字的体势较甲骨文雍容厚重 。
西周晚期,金文被人整理成为一种新的样式 , 称为“大篆” 。据《汉书?艺文志》和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所说,小篆完全出自史籀大篆 。史籀是周宣王时的史官,他把金文整理成“大篆”,用大篆写成15篇文字,作为教儿童识字的教材,并且成为当时的标准字体 。但史籀大篆15篇早已佚亡 。大篆的字体结构比较繁复,体势近于小篆,而有些字又较其后的字体小篆繁复 。秦的统一文字小篆由它脱化而出 。
问题二:金文是什么时候发现的 金文
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 、西周、 春秋、 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 。清代吴式芬把商周铜器铭文编成《捃古录金文》一书 , 收集的资料多 , 考释严谨,影响颇大 , 金文一词遂有了界说。这时所谓金文皆指整篇的铭文,不称单字 。1925年容庚编《金文编》把商周铜器铭文中的字按照《说文解字》的顺序编为字典,从此金文成为一种书体名称 。金文出现在商代中期,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 。金文下限断在秦灭六国 , 也就是秦用小篆统一中国文字时 。宋代人收藏铜器极重视铭文,如吕大临《考古图》等;也有专门摹刻铭文的,如王俅《啸堂集古录》等;把铭文中的字编为字典则有王楚和薛尚功《钟鼎篆韵》 。清代由于《说文》之学兴盛、声韵训诂研讨日深,在这种学风的影响下,铭文研究进步较快  ,  不断出现专家,如吴大?《 字说》、《说文古籀补》,孙诒让《 古籀拾遗 》、《 古籀馀论》、《名原》等 , 皆有创见,突过前人。金文的年代长,使用区域广 , 材料如果不整理清理,则研究工作会收效不大 。过去学者已理解这一点 。王国维《两周金石文韵读?序》对时间地点观念很清楚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序文》说:“当以年代与国别为之条贯,……余于西周文字得其年代可征或近是者凡一百六十又二器 。……其依据国别者,于国别之中亦贯以年代 , 得列国之文凡一百六十又一器 。”这在金文研究中是划时代的创举 。1985年容庚《金文编》修订第四版采用铭文3902件 , 收正文(可识的字)2420字,附录( 还不能确定的字 )1352字,共计3772字 。这是今日可见金文的总数 。先秦文字资料不限于金文 , 而金文终究是主要的,它反映秦用小篆统一文字前1000多年间中国文字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 。
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 , 金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 , 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以,钟鼎文 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金文字体整齐遒丽 , 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 ,  脱去板滞,变化多样 , 更加丰富了 。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 。这些文字 , 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当时有人将在汾阳发掘出的一尊鼎送进宫中,汉武帝因此将年号定为元鼎(前116) 。以后金文又陆续有所发现 。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善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 。
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 , 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 。《毛公鼎》铭文的字体结构严整 , 瘦劲流畅,布局不驰不急,行止得当,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 。此外 , 《大盂鼎》铭、《散氏盘》铭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
2、
金文,女,1935年生,浙江省温州市人 。1953年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1959年毕业留校,1965年调入成都中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任教 。1971~1972年脱产在成都中医学院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习一年 。1993年晋升教授 。1984―1993年先后任生物化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 。1986年开始协助指导中西医结合内科硕士生的工作,1991年任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硕土生导师 。1989年起 , 兼任成都市生物化学学会理事 。
他一直站在教学第一线 , 先后为中医、针灸、骨伤、五官、中药、中药药理等专业主讲《生物化学》课程,默默奉献,辛勤耕耘 。发表或会议交流的教学法方面的论文4篇,如“如何上好一堂课”(《成都中医学院教学资料选编》,1981) 。参加全国统编教材的编写,如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生物化学》(人......>>
问题三: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出现的年代 【甲骨文简介】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 , 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 。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 , 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 。不过具体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详略的差异,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辞最为完整,同时也是现存数激最多的时期 。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 。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 。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 。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 , 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 。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 。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 。商周帝王由于迷信 , 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 。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 。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
金文
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 、西周、 春秋、 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 。清代吴式芬把商周铜器铭文编成《捃古录金文》一书,收集的资料多,考释严谨,影响颇大,金文一词遂有了界说。这时所谓金文皆指整篇的铭文,不称单字 。1925年容庚编《金文编》把商周铜器铭文中的字按照《说文解字》的顺序编为字典,从此金文成为一种书体名称 。金文出现在商代中期,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 。金文下限断在秦灭六国,也就是秦用小篆统一中国文字时 。宋代人收藏铜器极重视铭文,如吕大临《考古图》等;也有专门摹刻铭文的,如王俅《啸堂集古录》等;把铭文中的字编为字典则有王楚和薛尚功《钟鼎篆韵》 。清代由于《说文》之学兴盛、声韵训诂研讨日深,在这种学风的影响下,铭文研究进步较快,不断出现专家,如吴大?《 字说》、《说文古籀补》,孙诒让《 古籀拾遗 》、《 古籀馀论》、《名原》等,皆有创见,突过前人。金文的年代长,使用区域广 , 材料如果不整理清理 , 则研究工作会收效不大 。过去学者已理解这一点 。王国维《两周金石文韵读?序》对时间地点观念很清楚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序文》说:“当以年代与国别为之条贯,……余于西周文字得其年代可征或近是者凡一百六十又二器 。……其依据国别者,于国别之中亦贯以年代,得列国之文凡一百六十又一器 。”这在金文研究中是划时代的创举 。1985年容庚《金文编》修订第四版采用铭文3902件,收正文(可识的字)2420字 , 附录( 还不能确定的字 )1352字,共计......>>
问题四:金文的创造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急用,请写详细一点)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 , “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以 , 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
所谓青铜 , 就是铜和锡的合金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 , 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 , 约1200多年 。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 , 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
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 。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 。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 。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 , 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
【金文是什么时候的文字,金文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字体】金文早在汉代就已不断出土,被学者所研究 。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
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 , 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 , 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 。据考察,商代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其后继续演进 , 至商末之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 。此种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绪延至秦汉 。但商代器物和铭文皆少,秦汉以已至末流,所以应算周代为主流 。
据统计,金文约有三千零五字,其中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 , 较甲骨文略多 。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具有古朴之风格 。
金文之全盛时期为周,周以平王东迁分为西周及东周――西周趋于端整雄浑,造成金文之黄金时代;东周因列国割据而形成地域特色――所以分别介绍之 。
西周:
西周承殷末书风 , 直到成王时方产生独特的风格,书体雄浑典丽而壮观;在昭穆之后,则变为严谨端正 。
学术文化之发展多少会受到社会及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西周前期,自武王克殷,至康王之世,由于天下统一,社会安定 , 加上周公制礼作乐,堪称太平盛世 , 故书法家得以表现雄浑典丽之风格 , 内容亦有逐渐加长之势,如大盂鼎即为此期最典型之杰作也 。
而至昭穆之后 , 书风渐变,笔画由粗细相参而趋于均匀划一;收笔与起笔亦由方圆不一,而变成圆笔;行款甚至演成方格之形式,书风极为严谨端正 。端整典雅之颂鼎、典雅整赡之大克鼎及稍具早期之风之毛公鼎等,皆为此期之代表 。
东周:周平王东迁之后 , 秦迁都於雍,承袭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承袭了西周的文化 。正因为如此,春秋战国时期秦的文字和西周文字是一脉相承的;也正因为如此 , 当东方各国的文字因地区特点和文化上的原因发生横向变异时,文化落后的秦国文字反而却成为汉字的正统(即使不考虑最终由秦统一中国并统一文字的事实,也可以认为,在汉字发展史上,秦系文字代表了汉字发展的主流,而六国文字代表了支流 。)因此,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字可以大别为两系:即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秦系由春秋至战国,六国系乃指战国时的东方各国)一般文字学家也叫做「西土文字」和「东土文字」 。
秦统一六国之后开始了文字规范的措施 , 即所谓的「书同文」 。秦规范文字是以秦文字为基础的,秦以后的汉字的演变也是在经秦规范过的秦小篆以及秦篆的日常书写形式的古隶的基础上发展的 。秦「书同文」之后,六国文字被淘汰了,秦文字成了真正的主流 。因此,秦系文字是上承西周古文、下启汉魏隶书 , 乃至楷书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的变化可以......>>
问题五:甲骨文、金文、小篆分别出现在几千年前时间 1,甲骨文和金文,约为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 。2 , 小篆(秦篆)先于隶书,但两者都出现在秦代秦始皇时期(公元前259~前210年) 。3 , 楷书起源于东汉(又称后汉),即公元25年--220年 。4,首批《汉字简化方案》公布于1956年 , 正式向全国推行简化字 。而早在1906年,教育家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1935年8月 , 当时的 *** *** 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简体字324个,是历史上由 *** 公布的第一个简体字表 。附注1: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主要是殷商后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文字 。关于金文的起源,传统的说法是: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字 。1987年公布的新说法则是:一向被认为出现于甲骨文之后的金文,实际上早在甲骨文之前就已存在 。附注2: 秦统一后,李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 , 形体整齐的文字 , 叫做秦篆,又叫小篆,。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 , 很满意 , 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李斯卒于公元前208年) 唐张怀《书断》中说:“按隶书者,秦下人程邈所作也” 。
问题六:金文出于哪个时期?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 , “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
所谓青铜 , 就是铜和锡的合金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
金文应用的年代 , 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
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 。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 。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 。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
问题七: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分别是什么时间形成的 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 。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 , 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 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 。
草书,是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 。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 , 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 。
金文是什么时候的金文是青铜时代的文字,它是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故称金文,通常称为大篆,又称“籀文” 。
金文是继甲骨文后 , 处于小篆前的一种文字形式 , 在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金文的书体已有中国书法肩架结构,它的构成方法完全按照古代造字方法“六书”进行 。“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 , 其中形声造字的数量最多 。
从书法的变迁看,金文是秦汉小篆和隶书的基?。?而从书法本身的审美角度看,金文已是一种完善的文字 , 达到书法艺术完善的阶段 。

金文是什么时候的文字,金文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字体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战国时期金文的文字特点:
战国金文文字,多数是在铜器铸成后用利器在器表刻出来的 , 且多出自工匠之手,随手刻成,故形体不规整,笔画细如芒发 , 字迹较潦草,俗体字亦较多 。
战国中、晚期金文字字形亦因地区不同,在字形与结构上有不少差异,西周春秋文字形体在此时已被地方性俗体取代 。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形声字于此一阶段金文中繁生,铭文中大量使用假借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