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书院包括哪些,中国古代有四大书院闻名至今

中国古代有四大书院闻名至今在中国古代,书院作为一个教育培训机构,为国家输送大量的人才,它的作用和现在的大学相似 , 而从宋代开始,就有四大书院的说法,现在普遍被认可的四大书院指的是:河南商丘南湖畔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岳麓山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嵩山的“嵩阳书院”,江西九江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

四大书院包括哪些,中国古代有四大书院闻名至今

文章插图
河南商丘南湖畔的“应天书院”无论是从创建时间、规模还是人才,都是位居四大书院的榜首 , 根据史书记载 , 应天书院的前身 , 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后来经过他学生戚同文的努力,才让这个学院壮大做强,在北宋时期,朝廷开设科举考试,应天学院人才辈出,一百多人参与考试,其中高达一半以上的人都考上了 , 可见它的教学力量有多么强大,后来更是在宋仁宗的支持下,成为了北宋最高学府之一,而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优秀人才也在晏殊的建议下在这个学院任教,其兴盛地位可想而知 。
四大书院包括哪些,中国古代有四大书院闻名至今

文章插图
湖南长沙岳麓山的“岳麓书院”是在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建造,在这所书院出来的名人 , 主要有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程潜等人,在南宋乾道元年(公元 1165年),刘珙邀请著名理学家张栻帮忙管理学院,他将传道济民作为办学指导理念,用的学思并进等教学方法,至今还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
四大书院包括哪些,中国古代有四大书院闻名至今

文章插图
河南登封嵩山的“嵩阳书院”原名为嵩阳寺,因坐落嵩山之阳(南)而得名,在北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 , 改名为嵩阳书院 , 此后 , 就一直成为历代名人讲授的教育场所 , 在学识传播上,嵩阳书院主要以理学著称 , 北宋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 , 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朱熹等也曾在此讲学 。
江西九江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唐代,同时也是宋代最高学府之一,在最鼎盛的时候 , 有360余间建筑,现如今存在的建筑只有礼圣殿、御书阁、朱子祠等,因为宋代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曾经在这个学院讲课,所以引来了大批知名学者来此地讲学 , 名声也就被传开了 。
总结,在中国古代 , 最誉为四大书院的分别是河南商丘南湖畔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岳麓山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嵩山的“嵩阳书院”,江西九江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
中国古代有四大书院闻名至今四大书院:
白麓洞书院(江西庐山),
岳鹿书院(湖南潭州),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
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
当时出现了有名的六大书院
(亦有四大书院之说):
白鹿洞(今江西庐山)书院、
岳麓(今湖南善化岳麓山)书院、
应天(今河南商丘)书院、
石鼓(今湖南衡阳石鼓山)书院、
嵩阳(今河南登封)书院和
茅山(今江苏茅山)书院 。
中国现在有四大书院:
东有山东作家张炜办的万松浦书院,南有湖南的岳麓书院,西有陈忠实在关中白鹿原上创办的白鹿书院,北有北京的中国文化书院 。白鹿书院还被有的媒体称为中国西部第一书院 。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是哪些1、“四大书院”指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三大书院无争议 。
2、嵩阳书院与石鼓书院有争议 。
3、1998年4月29日,国家邮政局在商丘市睢阳区举办了“四大书院”邮票首发仪式,邮票所选书院为“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 。由于石鼓书院毁于日军战火,来石鼓书院实地考察的人只见山石、不见书院,而后改选河南登封嵩阳书院 。
四大书院是哪四个1. 四大书院
四大书院 中国四大书院
包括:衡阳石鼓书院,江西九江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石鼓书院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第二大城市石鼓书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 , 迄今已有1200年历史 。
书院主要建筑有武候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七贤祠、合江亭、禹碑亭、敬业堂、棂星门、朱陵洞等 。蒸水出环其右,湘水挹其左,耒水横其前,三水汇合 , 浩浩荡荡直下洞庭 。
而石鼓正当其中 , 横截江流,秦然若素 。“衡州八景”有“石鼓江山锦绣华”、“朱陵洞内诗千首”、“青草桥头酒百家”三景集聚于此 。
石鼓书院立有高约两米石鼓 。晋时庚仲初《观石鼓书》云:“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 。”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则载:“具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经,鼓鸣则有兵革之事 。”石鼓山峻峭挺拔,风景奇异,历有湖南第一名胜之称 。
名城衡阳人文荟萃 , 石鼓文脉绵延千年 。石鼓书院是一座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六朝的千年学府 , 书院屡经扩建修葺,苏轼、周敦颐、朱熹、张栻、程洵、郑向、湛若水、叶钊、邹守益、茅坤、旷敏本、赵大洲、林学易、王敬所、蔡汝南、胡东山、李同野、罗近隐、王闿运、曾熙等人在此执教,在衡阳培育了王居仁、夏汝弼、管嗣裘、邹统鲁、朱炳如、伍定相、曾朝节、陈宗契、王夫之、曾国藩、彭玉麟、彭述、杨度、齐白石等一大批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名人 。
诸葛湖南衡阳石鼓书院亮、罗含、郦道元、齐映、宇文炫、杜甫、吕温、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徐霞客等接踵至此,或讲学授徒 , 或赋诗作记,或题壁刻碑,或寻幽揽胜 , 其状蔚为壮观 。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石鼓书院曾鼎盛千年,名噪朝野,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 。
正所谓“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阳岳震南天”!但不幸的是 , 1944年7月 , 石鼓书院在衡阳保卫战中毁于日寇炮火 。2006年6月,衡阳市 *** 重修石鼓书院 。
石鼓之名一说,石鼓四面凭虚 , 其形如鼓 , 因而得名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载:“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故以状得名 。”
另一说,是因它三面环水,水浪花击石 , 其声如鼓 。晋时谀仲初《观石鼓诗》云:“鸣石含潜响,雷骇震九天” 。
从《水经注》来看,秦代以前,石鼓之名就载于史册 。山北面有一石洞,名为“朱陵后洞”,《水经注》上说“有石鼓六尺,湘水所经,鼓鸣,则有兵革之事”,意思是说如果在“朱陵后洞”内听到湘江水的鸣叫,就会发生战争;《潇湘听雨录》记载:此洞为“灵洞”、“真仙遗迹”,在此祈祷能求子、除病 。
三国时期,建安20年(215年)武侯诸葛亮居住在石鼓山,督零陵、长沙、桂阳三郡军赋 。因此,后人在石鼓山的南面建“武侯庙”(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后被迁移至石鼓山上李忠节祠旁 , 改名为“武侯祠”【祠内有张南轩书《武侯祠记》(楷书体书),此碑在抗日战争时期流失】 。
唐贞观时期(公元627-650年)衡州刺史宇文炫辟石鼓东岸西溪间为游览胜地,题“东崖”、“西溪”四字,刻于东西岸壁上;天宝年(742~755)间,著名道士董奉先在“朱陵后洞”栖息,修炼九华丹,杜甫《忆苦行》诗中有“更忆衡阳董炼师”之句;懒残和尚常来洞栖息,又名朱陵仙洞;“诗圣”杜甫大历4年(769)3月中旬和大历5年夏两度到达衡州城,每次都在石鼓山下停泊上岸和离开,曾在此留诗数首 。当杜甫第二次离开衡州城 , 便病故于耒水旁的方田驿(今耒阳市高炉乡龙王庙),时年59岁 。
德宗贞元3年(787),宰相齐映贬到衡州任刺史,在山之东面建一凉亭,取名为“合江亭” 。顺宗永贞元年(805)大文豪韩愈由广东至湖北,途径衡州 , 齐映请韩愈为此亭写下著名的《合江亭序》“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 。
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 。……” , 后人建“绿净阁”以此为纪念韩愈 。
地以人传,石鼓名声大振,成为后世文人骚客“朝圣”之地 。宪宗元和年间(806-820),有“唐代八大诗人之一”美誉的衡州刺史吕温 , 任期间又对合江亭进行扩建装修;衡阳秀才(唐朝,秀才为最高荣誉,相当于现在“院士”)李宽在合江亭旁建房,取名为“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在此悉心读书,为石鼓书院之雏型 。
刺史吕温曾访之 , 并作《同恭夏日题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日记其事 。宋代太平兴国2年(978),宋太宗赵匡义为赐“石鼓书院”匾额和学田(朱熹的《石鼓书院记》:“始唐元和年间 , 州人李宽之所为,至国初时尝赐敕额” 。
《国朝石鼓志》卷一事迹篇:“案文献通考赐额在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与朱子记国初者合”);宋至道3年(997),衡州郡人李士真在石鼓书院内开堂讲学、广招弟子,使石鼓书院成为正式的书院 。宋仁宗景佑2年(1035) , 曾担任集贤殿校理之职的刘沆,在衡州任知府 。
这时,他将石鼓书院的故事上报给皇帝 , 宋仁宗阅后,便赐额“石鼓书院” 。由于石鼓书院“独享”两度被宋朝皇帝“赐额”的殊荣,而步入石鼓书院的“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与睢阳(又名应天府书院)、岳麓、白鹿洞齐名的全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首 。
当时全国许多名 。
四大书院是哪几个?
中国四大书院 书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起于唐,盛于宋 , 传统书院主要以讲学研修、藏书出版、接待访学等为重要功能,历史上,岳麓、白鹿洞、石鼓、嵩阳等四大书院曾盛名天下 。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脚 , 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 。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创建 。
初设讲堂5间 , 斋室52间 。咸平二年(999),州守李允则扩建,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局 。
宋真宗时期,山长周式以品学称著,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召见周式 , 赐“岳麓书院”题额,于是“书院称闻天下,鼓简登堂者不绝” 。岳麓书院自始建到清光绪二十几年(公元1903年)改为高等学堂,绵延927年,历宋、元、明、清四朝,原名不变 , 至今已越千载,真不愧为“千年学府” 。
培育了大批楚才 。在南宋时,著名理学大师张拭主持书院时,朱熹曾两次来此讲学 , 当时学生达千人,从而使岳麓书院有“潇湘洙泗”之誉 , 几与孔子在家乡讲学的地方并称 。
书院大门横匾“岳麓书院”四个大字 , 两边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讲堂正中悬清乾隆御书“道南正脉”匾,左右壁有石刻“忠、孝、廉、节”四个高1.6米、宽1.2米大字 。
左右两廊有清欧阳正焕所书“整齐严肃”石刻 。讲堂屏风正向刊张村撰《岳麓书院记》 。
讲堂前中庭两侧有半学斋、教学斋 。半学斋之西为“湘水校经堂” 。
讲堂后建有御书楼,楼前有拟栏、汲泉两亭 。书院主体建筑左为文庙,右为百泉轩 。
光绪二十九年(1903),巡抚赵尔粪奏废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 。民国元年废学堂 , 拟在书院旧址创办湖南大学未成 。
1926年,复以书院旧址创办湖南大学 。后被日军飞机两次轰炸,炸毁斋舍及御书楼 。
1945年后 , 柳士英等曾主持修复.1981至1986年大修后,已复旧观.1988年,岳麓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 。
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西有左翼山 , 南有卓尔山,三山环台 , 一水(贯道溪)中流,无市井之喧 , 有泉石之胜 。初为唐代贞元元年(785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隐居读书之处 。
李渤养一白鹿 , 出入跟随 , 人称之白鹿先生 。后李渤为江州刺史,于隐居旧址建台,引流植花,号为白鹿洞,其实并没有洞,只因四周青山怀抱,貌如洞状而已,白鹿洞四山环合 , 俯视似洞 , 因此而名 。
唐末兵乱 , 高雅之士来此读书 。南唐开元年间、李善道 , 朱弼等人在此置田聚徒讲学 , 称为“庐山园学” 。
宋初扩建书院 , 与睢阳、石鼓、岳麓并称四大书院 。南宋时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受命知南康军,到白鹿洞书院察看遗址,请孝宗批准,筹款建屋,征集图书,聘请名师、广集生徒 , 亲任洞主 , 亲自讲学,并制定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 明辨之,笃行之”等五条教规,即有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
至此 , 白鹿洞书院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誉为“海内书院第一” 。自宋至清的700年间,白鹿洞书院一直是我国宋、明理学的中心学府,陆象山、王阳明等都曾在此讲学,书院殿阁巍峨,亭榭错落,师生云集 , 俨如学城 。
进入清代白鹿洞书院仍有多次维修、办学不断 。19世纪末,我国政治、经济发生急剧的变化,出现了教育改革的热潮 。
光绪24年(1898年)清帝下令变法,改书院为学堂 。白鹿洞书院的自然风光极为毓秀,四山环台,古木苍穹,溪水古桥,别有洞天 , 现已成为文化旅游的佳镜 。
。院内松柏交翠,花草争芳 , 环境幽静秀丽 。
馆内藏品反映了庐山历史文化的辉煌,有当地出土和及从外地搜集的古代青铜器和历代陶瓷,有唐宋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米芾、黄庭坚等在庐山的手书碑拓,有明清著名书画家唐寅、郑板桥、朱耷的字画卷轴,最珍贵的则是《五百罗汉罗图》 ,  *** 《华严经》和水晶佛珠,皆属国家一级文物珍品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 , 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 。
始建于公元484年,武则天封嵩山时曾以这里为行宫 , 至宋仁宗时 , 正式定名为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学制 , 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 它始于唐朝 , 兴盛于北宋,一直到了清朝末年,兴学堂以后书院制才被废除 。
嵩阳书院,是中州教育史上的一颗明珠,我国古代的高等学府 。宋代洛派埋学程、程硕、司马光、范仲淹均在此讲学 , 院内的汉封将军柏人称“稀世珍宝” 。
门外的大唐碑素有“嵩山碑王”之称 。嵩阳书院在我国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以文化瞻富 , 景观奇特名扬古今 。
山峦环拱、溪水长流、松柏参天、环境幽雅、景最清、石幢莠纪故宫铭而文明 。书院主要文物有西汉的“将军柏”和唐朝的“大唐碑” 。
嵩阳书院在古代并不是单纯的指一个院落而言,而是由一个主体院落和周围多个单体建筑群组合而成 , 其地域分布比较广阔 。大至而言,除今天我们看到的嵩阳书院建筑外,属于书院的建筑物,比较有名的还有位于嵩阳书院东北逍遥谷叠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亭和位于太室山虎头峰西麓的嵩阳书院别墅-君子亭;书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岭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筑 。
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位于商丘旧城州之东 。其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 。
历史上的四大书院是哪些?
我国古代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在江西省庐山五老峰下的山谷中 。唐朝时,喜养白鹿自娱的李渤任江州 刺史期间,在其隐居旧址建台,称白鹿洞 。宋初扩建为书院,以后屡经兴废 , 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等都曾在此建院或讲学 。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年间所修,其中碑廊有脾百余块,刻有朱熹手制书院学规 , 历次修建文记及名人书法 。
岳麓书院:在湖南省岳麓山东面山下 。北宋开宝九年谭州太守朱洞创建,天禧二年真宗赐以“岳麓书院”门额 。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存有朱熹“忠孝廉节”四字石刻 。
石鼓书院:在湖南海上衡阳市北面的石鼓山 。唐明李宽筑庐读书于此,宋至道三年建立书院,柳宗元、韩愈、范成大、朱熹、张载、文天祥、徐霞客、王夫之等都曾到此游览或讲学 。今存明、清碑刻等文物,已辟为公园 。
应天府书院:原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城 。院址属应天府管辖,因此为名 。应称睢阳书院 。最初为戚同文讲学之地,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 , 曹诚就其地筑学会蚕五十间 , 聚书一千五百余卷,广招学生 , 范仲淹曾来此任教 。自五代以后,院址荒废 。
【四大书院包括哪些,中国古代有四大书院闻名至今】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