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一部造纸机,打开一个新世界 | 微观视界

改造一部造纸机,打开一个新世界 | 微观视界
文章图片

谢泓/文
改造一部造纸机
最近 , 我走访了广东江门一家从事大功率伺服电机制造的企业——欧佩德公司 。 创始人石华山原来是从事小电机制造的 , 现在制造大功率电机 , 当中最大的不同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 而是对于技术应用场景的理解 。
为了配套伺服电机应用场景开发 , 石华山陆续投资了造纸设备公司、造纸公司、电驱动公司 , 逐步深入理解大功率伺服电机所应用的场景 , 并解决逐个相关问题 。
技术进化本来需要与市场发展同步进行 , 有可能是技术推动市场 , 也可能是市场带动技术 。 但如果将中国的技术进步放在替代进口的场景中 , 是技术在哪 , 市场在哪 , 而最难跨越的是时间门槛 。
蒸汽机的原理早在古希腊就有了发明 , 但却是等到十七世纪才出现蒸汽机的工作模型 , 而有真正生产力的蒸汽机则要等到1776年瓦特的改良蒸汽机 。
瓦特不是发明家 , 是一位技工 。 一个有实用价值的设备 , 除了原理 , 还要有适配的技术、工艺 。 而等待合适的技术、工艺、配件 , 可能等上百年、千年 。 更何况 , 现代的大型设备 , 都需要底层的软件驱动和控制 。
别看中国的设备制造企业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 , 可设备里面的驱动、控制软件都是国外进口的 。 最近我在广州增城开发区一家大型设备企业了解到:有几位华为出来的工程师创建了一家从事设备驱动、控制的软件公司 , 希望跟该设备企业合作 。
双方一沟通 , 发现大有可为 。 主要是中国设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 已经有了很多技术创新及新的应用场景 , 可原创的驱动软件要实现新的功能迭代其响应效率太低 , 而且对很多新场景也支持不了 。 于是 , 双方经过技术沟通 , 发现仅通过软件重构设备系统 , 就可以优化结构和设计、节省环节、节约成本 。
回到欧佩德公司 , 也是这个理 。 其伺服电机制造这个环节不是最难的 , 最难、最复杂的是伺服电机技术应用的场景 。 它需要理解、需要沉淀、需要积累、需要时间 。 所以 , 第一个技术场景就是造纸设备 , 第二个技术场景就是造纸厂 。 每个场景的实现没有几年时间 , 很难实现突破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欧佩德还是在山东的晶华造纸厂取得了突破 。 石华山说 , 本来只是想加装伺服电机 , 但发现驱动软件都是国外的 , 动也动不了 。 于是 , 他又收购了一家软件驱动公司 , 协同了一家机器人公司 , 技术创新、软件硬件结合、智能制造一起来了个“海陆空联合作战” , 基本上等同于再造了一部造纸设备 。
经过改造 , 这部年产20万吨纸的设备光节电就可以达到25%以上 , 年节约电费超过500万元 。 设备传动侧结构紧凑 , 节约了空间 。 因为改良驱动 , 取消了减速箱、纸机齿轮箱、联轴器 , 减少了大量维护点及润滑油使用 , 还大大降低了噪音 。
石华山介绍 , 这个设备的改造比高铁还难 。 他说 , 高铁的高效原理同样来自于伺服电机 , 但高铁的联动转速是一样的 , 力矩是一样的 , 电机是一样的 , 且都是钢性连接 。 而伺服电机造纸设备转速不一样 , 力矩不一样(大的18000N*m , 小的300N*m ) , 电机相同型号很少 , 纸张连接干燥电机环境需要保持温度80-100℃以确保可靠性 。 任何一个电机或驱动器坏了 , 都会导致整台机停下来 。
不过 , 令石华山开心是 , 虽五年“怀胎” , 但总算是大器晚成 。 他认为自己做了一套全世界最先进的造纸设备:伺服直驱纸机 。 他说 , 这具备划时代意义 , 认为欧佩德伺服直驱技术 , 将造纸行业从绿皮火车时代升级到动车时代 。 他说 , 欧佩德已经参与了国内1000条造纸设备的改造 。 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 , 他可以大挖“碳金矿” 。 并且 , 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电力、航空等大行业也需要大量的伺服电机驱动改造 , 行业前景非常广阔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