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满族的知识文化科普 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三 )


现在 , 个别地区老年人之间 , 仍有行请安、靠肩等礼者 , 年节、长辈寿辰还要行大礼 , 以示祝贺 。农村有的满族家庭依然奉行媳妇对长辈及小姑之礼 , 不然被耻笑为不懂节 , 受人非议 。
6.饮食: 满族饮食品种繁多 , 风味独特
(一)主 食 主食最大特点是“粘” 。早自清代 , 满族人就喜欢粘食 。取其易存放、耐饥饿、便于游猎和远途征战携带之利 。今河北各地满族家庭 , 普遍喜欢用粘米面做饽饽、凉糕、切糕、炸糕等食品 。樟椤叶饼:青龙满族自治县的一些乡村 , 夏季喜欢用粘米面做“樟椤叶饼” 。方法是把粘面和好摊在楞叶上 , 中间放馅 , 合上后蒸熟 , 其味清香 。小饽饽:多在冬季以粘米面制作 。饽饽小如鸡蛋 , 一做几缸几篓 , 蒸熟后放冷屋冻上 , 随吃随热 。荷叶饼:易县西陵满族乡满族家庭有农历二月吃“荷叶饼”的习惯 。荷叶饼用白面做 , 为扁圆形 , 里面放香油、盐 , 熟后掰开成两片(有一面连在一起)、 裹鸡蛋、肉片、芥菜等 , 卷成荷叶形 , 即可食用 。荷叶饼在长城以北和遵化县东陵叫“春饼” , 其做法与西陵大体相同 。
(二)副 食 满族人喜食酸菜 。
火锅:以酸菜、粉条、蘑茹、猪肉或其它禽兽之肉做的“火锅” , 是满族传统的饮食风味 。自清代以来 , 一直传承不衰 。
血肠:满族喜吃猪肉 。逢年节杀猪时 , 都要请客 , 名曰“吃血肠” 。猪血兑上温水放上调料 , 灌到猪肠里 , 煮熟即可食用 , 名为“血肠” 。
鹿尾(yer):易县西陵满族乡忠义村、龙里华村、泰和庄村居住的满族 , 还有一种叫“鹿尾”的特殊食品 。其做法是将猪肝切成泥 , 用煮肉汤加东北大松籽、姜汁、香油、麻酱、鸡蛋等原料调成糊状 , 灌到猪大肠里 , 煮熟后即可食用 。待客时切成手指厚小块 , 放到碟里 , 每碟八块 。吃时必剩两块 , 否则为不敬 。
樽(dun)菜:选细嫩白菜心 , 用线绳捆成拇指粗 , 捆一节切一节 , 长约二寸 , 用开水焯后 , 摆放好 , 用小米米汤浇在上面 , 放酸为止 。吃时用水洗净 , 放入盘内 , 撒上白糖后食用 。其味酸甜可口 , 又脆又香 。
(三)糕 点
萨其玛:满族传统糕点 。用面粉、大油、白糖、鲜蛋、麻仁、桂花、果料等制成 , 色泽金黄 , 绵软香甜 , 软硬适度 。具有百年历史的保定四美斋糕点铺制作的“萨其玛” , 至今盛名不衰 。
大八件:易县“大八件”糕点 , 每种上面都打有红戳 。大八件为:萨其玛、馓子、大饽饽、双麻、福寿糕、蜜食、扒拉饼、蓼化 。
7.服装: 旗装 。清代满族人都以穿旗装为贵为荣 。入关前满族男子一般都穿箭袖袍 , “窄袖、盘领、缝腋 , ”“其长中及小腿 , 取便于骑也” 。官员入朝 , “俱用披肩领 , 平居只有袍” 。披肩领 , 即在无领子的旗装上加上披肩大领 , 以别臣庶 。入关后 , 一般都穿无领、箭袖、左衽、四开衩、束腰、“马蹄袖”旗袍 。马蹄袖平时挽起 , 出猎作战时则放下 , 覆盖手背 , 冬季又可御寒 。到清嘉庆、道光年间 , 一般旗人已不再穿箭袖袍 , 只有满族官员人朝时才穿箭袖袍 , 平日则着宽襟大袖袍 。40年代后逐渐减少、消失 , 为中山装、便装、西装、时装所代替 。清代 , 女式旗袍为“服褥裙(围裙) ,  多以黑紫” , 上身穿“团衫 , 用黑紫或皂及绀 , 直领 , 左衽 , 腋缝” 。辛亥革命后 , 女性旗袍宽襟大袖 , 下摆有绣花纹饰 。4 0年代后 , 逐渐由宽袖变窄袖 , 直筒变紧身贴腰 , 臀部略大 , 下摆回收 。这种旗袍到60年代初还比较盛行 , 并作为一种礼服 。农村姑娘结婚都穿这种旗袍 。发展到现在 , 旗袍样式有所改进 , 一般长至膝 , 下摆无纹饰 , 在色彩和选料上更为讲究 。满族 , 喜内着旗袍外套“马褂” 。“马褂”有长袖和短袖之分 。短袖“马褂”褂短至脐 , 袖长至肘 , 便于骑射 。满族还喜欢在旗袍外套坎肩 。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等样式 。还有一种勇士坎肩 , 满族称“巴图鲁”坎肩 , 左右两肩开扣 , 穿脱方便 。满族男子喜欢穿套裤 。“套裤”只有裤筒 , 无裤裆 。有夹有棉 , 有皮制也有布制 , 并有单腿和双腿之分 。清代满族人出征或行猎都穿用此裤 。至今居住在山区的满族人 , 上山打猎、砍柴、放牧还都穿皮质套裤 , 以耐刮耐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