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莫名其妙”发脾气?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打开情绪的大门

文|弥小木  
前几天送老二去幼儿园 , 一向都是高高兴兴进园的他 , 那一天 , 洗完手忽然就哭着不肯上去 。 一旁的保育员不理解 , 我也没理解 。 当时 , 还有点生气他的莫名其妙 。 后来回想那天的情景 , 与平日唯一的区别在于 , 他洗好手的时候 , 没看到我 , 那时我去拿他的衣服 。 晚上放学时 , 与老二确认早上哭的理由 , 确实是因为没看到我 。 不得不感叹 , 孩子的心思真是细腻 , 如果我没回想 , 怕是会误解他的“莫名其妙”了 。   
自从有了娃 , 会看不同的育儿书籍 。 多看看别人的育儿经 , 有时会解答自己当下的育儿困惑 。 育儿类的书籍中 , 老师们出的书 , 是我比较喜欢看的书之一 。 因为他们每天面对不同的孩子 ,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 , 会有很多的实战经验 。 这两天读《用孩子的逻辑 , 化解孩子的情绪》的过程中 , 经常会有“原来如此”的畅快感 。   
《用孩子的逻辑 , 化解孩子的情绪》 , 是英国英语学院校长郑婉瑜 , 分享的20年育儿经验 。   
孩子“莫名其妙”发脾气?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打开情绪的大门  
文章图片  
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  
在这本《用孩子的逻辑 , 化解孩子的情绪》里 , 阅读体验很轻松又温暖 。 没有枯燥的育儿理论 , 有的是郑婉瑜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 , 遇到的一个个温馨场景 。 会明白为什么郑婉瑜从教20年 , 却“从来没有对学龄前的孩子动过怒”的秘诀 。 因为郑婉瑜真的把孩子放在了自己的心上 , 真的想要了解孩子 , 帮助孩子变得更好 。 或许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前提 , 孩子们在与郑婉瑜的交流中 , 会觉得被尊重 , 也更愿意根据她的引导 , 做出改变 。   
孩子们也需要被大人尊重 , 尤其是被比自己强大的人尊重 , 他们内心的自尊会得到发展 。 五味太郎的绘本读者覆盖面很广 , 无论大人还是小孩 , 都很喜欢 。 之前不太理解 , 为什么五味太郎的绘本 , 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 看过他写的《孩子没问题 , 大人有问题》后 , 才明白 , 因为在五味太郎的作品中 , 展现了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 。   
一本懂得尊重孩子的书籍 , 会让孩子喜欢 , 更别提眼前活生生的人了 。 认识的一位幼师 , 原本并没打算做一名老师 , 但当年只有幼师招聘 。 当一名幼师 , 是她实属无奈的选择 。 每一天在幼儿园的日子 , 她都不快乐 。 孩子的调皮、家长的沟通 , 对她而言是极其痛苦的一件事 。 像这位老师的状态 , 希望她做事真的从孩子的角度 , 怕是难为她了 。   
有人说“一切为了孩子” , 姑且不论郑婉瑜是否有“一切为了孩子”的想法 , 至少在这本《用孩子的逻辑 , 化解孩子的情绪》里 , 所描述的观念与案例 , 是从尊重孩子的角度出发的 。 这一本《用孩子的逻辑 , 化解孩子的情绪》 , 家里有孩子的家长看 , 会有启发 。 当幼教的老师们看 , 也会有很大的收获 。   
孩子“莫名其妙”发脾气?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打开情绪的大门  
文章图片  
在细节中 , 找到育儿的答案  
写作与育儿这两件事 , 看起来似乎毫不相干 , 在某一时刻又会有万事相通的感觉 。   
之前写作中 , 发现自己存在偏口语化的问题 。 一时半会没理解 , 对于从何处着手改变 , 也毫无头绪 。 后来看到《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里 , 将口语化与书面语的差异讲得清晰 , 对于两者有了基本的认识 。 但放到自己写作的问题上 , 还是不知如何下手 。 再往后看了梁知夏君的《爆文写作的九大变现技巧》里 , 也提到这个问题 , 举了两个具体例子 。 看到例子 , 再回想自己写的文章 , 这才彻底明白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