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保健|初级护师考试《基础知识》考点之小儿保健( 二 )

  
新生儿出生体重与胎次、胎龄、性别(男较女重)及母亲健康状况有关。出生后第1周内由于摄入不足、水分丧失及排出胎粪,体重可暂时性下降3%~9%(生理性体重下降),约在出生后3~4日达到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常于7~10日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  
小儿年龄越小,体重增长越快。出生后第1个月可增长1000~1500g;3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6kg),1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9kg),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4倍(12kg),2岁后到青春前期体重每年稳步增长约2kg。进入青春期后体格生长复又加快,体重猛增,呈现第2个生长高峰。  
为便于日常应用,可按以下公式粗略估计小儿体重:  
1~6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kg)+月龄×0.7(kg)  
7~12月:体重(kg)=6(kg)+月龄×0.25(kg)  
2岁~12岁:体重(kg)=年龄×2+7或8(kg)  
(2)身长(高)  
身长(高)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3岁以下仰卧位测量身长,3岁以后立位测量身高。卧位与立位测量值约相差1~2cm。身长的增长规律与体重增长相似,年龄越小增长越快,也出现婴儿期和青春期2个生长高峰。  
2~12岁身长(高)的估算公式为:身高(cm)=年龄(岁)×6+77(cm)。  
身长(高)包括头、躯干(脊柱)和下肢的长度。这3部分的增长速度并不一致。生后第1年头部生长最快。躯干次之,而青春期身高增长则以下肢为主,故小儿各期头、躯干和下肢所占身长(高)的比例不同。某些疾病可使身体各部分比例失常,因此需要分别测量上部量(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及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以进行比较,帮助判断。出生时上部量>下部量,中点在脐上;随着下肢长骨增长,中点下移,2岁时在脐下;6岁时在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之间;12岁时恰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上部量与下部量相等。  
(3)坐高  
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称坐高.3岁以下取仰卧位测量,称顶臀长。坐高代表头颅与脊柱的发育,其增长规律与上部量增长相同。由于下肢增长速度随年龄增加而加快,坐高占身高的百分数则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由出生时的67%降至14岁时的53%。此百分数显示了身躯上、下部比例的改变,比坐高绝对值更有意义。  
(4)头围  
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称为头围,与脑的发育密切相关。胎儿时期脑发育最快,故出生时头围相对较大,约33~34cm。头围在1岁以内增长较快,前3个月和后9个月都约增长6cm,故1岁时为46cm。1岁以后头围增长明显减慢,2岁时为48cm,5岁时为50cm,15岁时54~58cm(接近成人头围)。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较小的头围(<(-Ⅹ)-2SD)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快则提示脑积水。  
(5)胸围  
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为胸围。胸围大小与肺、胸廓的发育密切相关。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约32cm。1岁时头围、胸围相等,以后则胸围超过头围,头围和胸围的增长曲线形成交叉。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超过头围的厘米数约等于小儿岁数减1。  
(6)腹围  
平脐(婴儿以剑突与脐之间的中点)水平绕腹1周的长度为腹围。2岁前腹围与胸围大约相等,2岁后腹围较胸围小。患腹部疾病,如有腹水时,需测腹围  
(7)上臂围  
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臂一周的长度为上臂围,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水平。常用以评估小儿营养状况。生后第1年内上臂围增长迅速,尤以前半年为快。1~5岁期间增长缓慢。在测量体重、身高不方便的地区,可测量上臂围以普查<5岁小儿的营养状况。评估标准为:>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12.5cm为营养不良。  
(8)囟门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