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双性化气质该如何培养( 二 )

  
  
  
瑞典的学前教育  
校园集体舞能跳出审美情趣吗  
  
  
  
据媒体报道,从今年9月1日起,《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将在全国中小学校全面推广 。今年秋季开学后,全国所有中小学生每天都必须跳校园集体舞,其中,小学生要跳《好朋友》、《阳光校园》、《小白船》,初中生要跳《青春旋律》、《校园秧歌》,高中生则跳《青春风采》、《校园华尔兹》 。  
这一创意估计不是来自去年很热的一档电视节目《舞林大会》,因为据说这是教育部组织专家花了两年时间创编的,具有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和群体参与性,富有时代特点和青春气息,适合城市和农村的广大中小学生,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同时锻炼身体 。  
毫无疑问,从以上集体舞的“名字”—阳光、青春、风采什么的—来看,确实具有很强的教育性,也很能满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待 。而这样的舞蹈,是不是具有很强的参与性,是不是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就不免要打个问号了 。  
据说,这7套校园集体舞将安排在每天的学生大课间和课外集体体育锻炼时间进行 。“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集体舞并不是要取代课间操,而是要安排更丰富的体育锻炼内容 。每套舞蹈大约4至5分钟,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跳一遍或多遍,或者跳多套 。”  
让小学生在一年时间中每天反复跳一个舞蹈(最多三个),而且能兴趣盎然—可能吗?不知那些专家们的家中是否有孩子,如果他们有孩子,就会知道,孩子的性格具有探索性、尝试性特点,对新奇的事物会很热衷,但是兴趣难以长期保持 。让他们跳舞,一周一次还可以,每天在规定的时间跳同样的舞蹈,并且不论情绪如何,均要满心欢喜—今天的孩子会将其视为遇到大话西游中的唐僧 。  
更何况,有的学生对舞蹈可能根本就不感兴趣,他(她)可能更愿意在体育锻炼时间去做些别的运动 。  
用这样的应景舞蹈来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难免有些一厢情愿 。美育是什么?美育不是技能化的美术课,不是舞蹈课,而是引导孩子在生活中认识美、发现美、珍惜美 。校园中的美好事物,包括与老师的交往,与同学的相处,其实是对孩子最好的美育 。在大多数时间中,老师板着面孔对学生教训,学生之间互相视着竞争对手,教育成为功利的竞技场,对学生来说,还有何美育可言 。  
而老师点名考勤、强迫参与的集体舞蹈,则有可能成为教师与学生新的冲突 。  
我以为,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美育情操,对于如何增强学生的体质,教育部门的职责是,营造好的空间和环境,包括保障办学经费,检查学校的办学条件,监督学校依法办学,而不是介入整个教育教学过程 。学校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而不是用统一的模式来要求学生 。集体舞蹈的前车之鉴是广播体操,事实表明,只有引导学生自发组织、参与符合学生性格、兴趣的各类体育活动、校园社团活动,才可能让学生真正乐于其中 。  
无法让孩子们感到乐趣的教育,就无法具有教育者所标榜的教育性 。而创造让孩子感到快乐的教育,在于教育的各方,各司其职 。  
  
  
孩子双性化气质该如何培养  
鲁迅用童心教子  
  
  
  
新华报业网讯鲁迅先生善于启迪童心,利用童心教子,爱儿子而不溺爱儿子 。鲁迅反对打孩子:他认为打孩子只能使其皮肉受苦,而且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使父子母子的感情疏远,甚至造成逆反心理,产生对立情绪,对孩子的成功又不利 。当周海婴太顽皮不听话时,他是怎样教育儿子的呢?他采取童心教子的方法,爱儿子而不溺爱儿子,先以装样子吓,接着把自己摆在与儿子同等的位置上,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儿子,通过说理的方法使儿子明理、改过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