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杀魏延,诸葛亮并不是一个心胸狭窄之人

诸葛亮并不是一个心胸狭窄之人吗《三国演义》中 , 诸葛亮要在死后密令马岱斩杀魏延,完全是因为他对于魏延的偏颇看法 。
魏延有大才 , 诸葛亮为了保全自己蜀汉第一名臣的地位,外加上二人面和心不和,所以诸葛亮必须要杀他 。
诸葛亮对魏延极度不信任,不信之人焉能留之 。诸葛亮之所以要北伐,就是因为蜀汉偏居一隅 , 而且先一辈的英才都已没有当年之勇,再继续安乐下去必定亡国 。所以诸葛亮必须抱着一丝希望北伐 。

诸葛亮为什么杀魏延,诸葛亮并不是一个心胸狭窄之人

文章插图
魏延提出给他五千兵马,他通过子午谷直逼长安 , 那么魏军必然大乱,这个时候和诸葛亮里应外合,一定能够成功 。
今假延精兵五千 , 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楙闻延奄至 。比东方相合聚 。”亮以为此县危,不魏延计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就能看出,魏延的想法是好的,由他身先士卒,如果能够成功,那么统一大业指日可待;如果失败,诸葛亮也能够从大路驰援 。但这条计策被诸葛亮以“过险”拒绝了,连尝试的机会都不给 。
诸葛亮为什么杀魏延,诸葛亮并不是一个心胸狭窄之人

文章插图
想当初马谡请命镇守街亭的时候,诸葛亮眼皮都不眨一下,街亭可是军事重镇,这个险不险?诸葛亮焚香唱空城计的时候 , 托付的可是身家性命,这个险不险?这样的“险”战诸葛亮都从容应对,而面对魏延提出的奇谋却因为太危险而拒绝了 。
让马谡守街亭是出于对他的信任,空城计是出于对自己的信任,而不用魏延的计策是对他的不信任 。
所以,对于这样一个有大才 , 但是自己不信任的人 , 诸葛亮死后是必须要杀他的 。“道不同不相为谋”,不杀他,自己的名声早晚被他败坏 。
魏延脑有反骨?诸葛亮死后魏延必反?首先,诸葛亮是个谋士,他是人不是神 。其次,刘备在世时对魏延多有提拔,他是有感恩之心的 。
最初时 , 诸葛亮就对刘备说魏延有反骨,不能留他 。但是刘备爱惜人才,不仅收留了他,还想把他打造成继五虎将之后的第一人,魏延也确实有这个能力 。之后,他的军事才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镇守汉中、随军北伐 , 说他和五虎将比肩一点也不过分 。
诸葛亮为什么杀魏延,诸葛亮并不是一个心胸狭窄之人

文章插图
当初追随刘备没反、刘备死后没反、北伐的时候没反,偏偏诸葛亮临终前掐指一算:“不好,此竖子要造反”,就把魏延给杀了 。
魏延可以说是蜀国将领里最后的希望了吧 。我十分怀疑诸葛亮是不是有“我亡,国无我必亡,我流芳千古耳”这样的想法 。
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杀马谡魏延是无反叛之心,有反叛之行 。
和人们认为的诸葛亮魏延不和不同,这两位一直是配合默契的搭档,默契到即使魏延说诸葛亮懦弱,诸葛亮依旧让他担任第五次北伐的先锋 。丞相宽宏大度,但魏延在诸葛亮在世时,可没说过一个不字,每个来自丞相的命令他都好好完成了 。
诸葛亮为什么杀魏延,诸葛亮并不是一个心胸狭窄之人

文章插图
事实是,魏延全靠诸葛亮罩着才横行那么久,诸葛亮一挂,立马扑街,满朝文武没一个替他说话的 。
魏延坐火箭升官是在诸葛亮时期,只是建兴九年不知何故被诸葛亮驱逐出丞相府 。并非演义中那样不受待见!
诸葛生前 , 魏延和诸葛的主要矛盾,在于魏延有独立性 。子午谷奇谋为魏延所倡,诸葛所抑,其实是否能成在其次 , 要害在于魏延其实是在要权 。
诸葛亮为什么杀魏延,诸葛亮并不是一个心胸狭窄之人

文章插图
至于才能,能在诸葛亮北伐时期为丞相府司马、凉州刺史、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和杨仪一同被诸葛亮视为左膀右臂的主 , 自然妥妥的 。
魏延在汉中太守这么重要位置上呆那么久 , 不但没把汉中部队搞成关宁私军 , 甚至还被诸葛的继承者们使来唤去 。这种政治水平 , 就是不谋反也是迟早被自己人玩死的事儿 。
若是魏延不死,也许会让蜀汉多延续几年!
诸葛为了拉拢人把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么激荡人心的口号换成了北伐成功十命可受 。这就是大蛋糕,北伐军功和丞相府出身吸引了多少益州大族子弟 。
诸葛亮为什么杀魏延,诸葛亮并不是一个心胸狭窄之人

文章插图
魏延死了,军方已经没有大佬能够触动文官集团的利益了 。
军方继任者姜维,也是叛变者,加入蜀国革命队伍时间比魏延还晚,资历非常浅 。
《三国志》姜维传:(姜维)每欲兴军大举 , 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
可见,这时军方已经被文官集团压制 , 行军作战多少被文官掣肘了 。
想北伐,已经完全不可能了 。
孔明斩魏延的下一句是什么【诸葛亮为什么杀魏延,诸葛亮并不是一个心胸狭窄之人】孔明斩魏延 孔明斩魏延出自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在这部书中诸葛亮被描写成为了一个智慧超群的智多星,甚至是在其去世之后仍然可以左右一些人的生死,孔明斩魏延说的就是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延因为不服管束,与杨仪发生矛盾 , 在诸葛亮留下的锦囊妙计的安排之下,将魏延杀死的典故 。
孔明画像
在《三国演义》这部书中诸葛亮在与魏延刚刚见面的时候就下令将魏延推出去斩首,用诸葛亮的话来说就是魏延“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 。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斩之以绝祸根 。”
也就是说在魏延对刘备立下汗马功劳的情况下,诸葛亮就已经看出了魏延脑袋后面长着“反骨”,就已经想要将其杀死,这是诸葛亮对魏延的定性,可以说是日后诸葛亮斩魏延的一个伏笔 。
诸葛亮在生前就料定在自己去世之后将会没有人能够节制魏延,所以在其去世之前就留下了锦囊妙计,暗中安排了马岱隐藏在魏延的身旁,当魏延不听劝告 , 与杨仪的矛盾激化之后,魏延正像是诸葛亮所预料的那样走上了反叛的道路 。
诸葛亮死前曾经说:“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 。”诸葛亮死后 , 杨仪派人去探听魏延的口风,魏延说:“丞相虽亡 , 我还在?。跄芤砸蝗酥蓝咸煜率履兀靠銮椅椅貉邮悄母觯拷形椅钜嵌虾螅浚 ?
杨仪听到魏延这样说,于是按照诸葛亮的意思,自己偷偷的要撤军了,但是魏延得到了消息,大怒,于是率领军队在杨仪之前就撤退了 , 并且烧毁了撤退必须经过的桥路,让杨仪几乎是陷入了绝境 。
杨仪与魏延对峙阵前,杨仪按照诸葛亮的锦囊妙计 , 要魏延自己大喊三声:“谁敢杀我魏延?”魏延丝毫不畏惧,真的大喊三声,这个时候正在魏延身后的马岱按照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从魏延的身后出来,将魏延斩于马下 。孔明斩魏延的典故作为其神机妙算的证明从此传遍天下 。
孔明大摆空城计
孔明大摆空城计来自于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在这部书中将孔明描写成了一个神机妙算的智多星,在与司马懿的对阵中取得了诸多的胜利,孔明大摆空城计说的就是诸葛亮采取疑兵之计将司马懿的15万大军吓跑的典故,现在孔明大摆空城计已经成为了一个经常使用的歇后语,被应用在很多地方 。
诸葛孔明画像
孔明大摆空城计的典故是这样的:诸葛亮因为错用了马谡而失去了战略要地街亭,司马懿带领着15万军队直奔诸葛亮驻守的西城,这个时候的西城只有5000士兵和一些文臣,而且还有一半的兵力被派去运粮,所以城中只有2500名士兵,想要全身而退几乎是不可能的 。诸葛亮这个时候却说:“大家不要惊慌 , 我略用计策,便可叫司马懿退兵 。”
诸葛亮让士兵将所有的旌旗都收起来,并且将城门打开,之后在城门安排了二十几个士兵扮成老百姓的样子,打扫卫生,诸葛亮自己则身披鹤氅,在两个书童的陪伴之下,登上城楼,端坐在城楼上 , 焚香弹琴 。
这个时候司马懿的军队来到了城下,发现城门全部打开,但是他们却不敢贸然进入城内,于是去请示司马懿,司马懿亲自纵马去观看,看后命令自己的军队马上撤走 。司马懿的二儿子司马昭问:“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 , 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 。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 , 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 。还是快快撤退吧!”司马懿的军队退走之后有人不明白,去问诸葛亮,诸葛亮说:“兵法云:‘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如果是司马昭和曹操的话 , 我是绝对不敢实施此计的 。”
孔明灯的来历
孔明灯是一种能够漂浮起来的天灯,能够在点燃之后飞到天上去,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放孔明灯的习俗,特别是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都有放孔明灯的风俗,在墨西哥、台湾、菲律宾、日本等地都有放孔明灯的习俗 。孔明灯现在在中国非常的普及,即使是在平时也有很多放孔明灯的 。孔明灯的来历更加给这种工艺品带来了一种神秘感 。
孔明灯
孔明灯的来历:孔明灯之所以被称为孔明灯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孔明灯的外型是一个圆柱体,或者是方柱体,看起来非常像是诸葛孔明戴的帽子 , 因此被称为孔明灯 。另一个原因是这种灯据说是三国时期的孔明,也就是诸葛亮发明的,所以被称为孔明灯 。
据说诸葛亮有一次被司马懿围困在平阳,无法送出消息搬来救兵,于是诸葛亮发明了孔明灯,将求救的小纸条放在孔明灯下,之后算好了风向,将孔明灯放出去,这样孔明灯带着诸葛亮求救的消息升上了天空,后来诸葛亮依靠孔明灯带出的消息,成功地得到解救突围出去 。诸葛亮因为别号为孔明,所以后人将诸葛亮发明的这种可以飞升的天灯称为孔明灯 。
孔明灯被诸葛亮发明出来之后,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后来人们每逢喜庆的时候就通过放孔明灯进行祈福,这个时候人们将自己的心愿写在小纸条上,让孔明灯带着飞上天空,所以孔明灯又有祈福 , 祈愿的作用,每当重大的节假日 , 比如元宵节和中秋节等节日,都放飞孔明灯祈福祈愿 。
孔明借东风打一成语
孔明借东风的典故来自于《三国演义》,在这部书中设计了孔明借东风的故事桥段,突出了孔明的神机妙算 。孔明借东风表面上来看是孔明设坛施法求来了东风,使得赤壁之战中孙刘联盟火烧赤壁得以成功 , 实际上当时的东南风是冬至时节必然会有的一种天气变化,并不是孔明借来的,所以孔明借东风打一成语就是巧用天时 。
孔明画像
孔明借东风的故事是这样的: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攻打孙权 , 孙权与刘备结成了联盟共抗曹操 。孙权的大将周瑜非常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于是想设计将诸葛亮杀死,于是要求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只羽箭 。诸葛亮巧用大雾天气,用草船从曹操那里得来十万羽箭 , 周瑜想要杀害诸葛亮的计划落空 。
之后周瑜与诸葛亮一起定下了火攻赤壁的计策,但是当时是冬天连着几天刮的都是西北风,这样火烧赤壁的计划就不能实施,火攻不仅仅不会烧到曹军,只能是伤到自己 , 周瑜心急之下,病倒了 。诸葛亮前去为周瑜看病 , 开出了药方“欲破曹兵,宜用火攻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承认了诸葛亮猜中了自己的心事,诸葛亮便说自己可以借来东风,要周瑜为他搭起九尺高的七星坛,周瑜照做了 , 诸葛亮在坛上做法,过了几天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再次萌生了杀掉诸葛亮的心思,但是诸葛亮早已经猜中了周瑜要加害自己的意图,在周瑜的人来到之前就回自己的根据地夏口去了 , 临走之前还给周瑜留下了话:“望周都督好好利用此风大破曹兵 , 诸葛亮暂回夏口,异日再容相见 。”
诸葛亮借东风这一典故在中国老百姓中广为流传,成为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标志性事件,事实上赤壁东风并不是诸葛亮借来的,而是天气的正常变化,诸葛亮只是巧用天时而已 , 所以诸葛亮借东风打一成语就是巧用天时 。
诸葛亮除掉魏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诸葛亮除掉魏延的原因是怕魏延将来造反,但这个其实只是演义的说法,在正史上魏延是与杨仪争权而死 。
01、演义中诸葛亮怕魏延造反故此除掉魏延 。其实魏延的死,一直都是一个争议的问题,有些人说魏延是被诸葛亮算计而死的 , 而有些人则认为魏延的死跟诸葛亮没什么关系 。前者主要是来自三国演义的说法 , 后者便是根据三国志而得来的 。在演义中诸葛亮曾两次想害死魏延 。
一次便是在上方谷中,当时诸葛亮让魏延与司马懿交战但要诈败,将司马懿引到上方谷中 , 最后围困司马懿 。魏延也是这样做的,但诸葛亮这幺儿让马岱切断了魏延的后路,如果不是魏延自己找到另一条路 , 估计要被诸葛亮一把火烧死了,可能事后得了个为国捐躯的名头 。
诸葛亮为什么杀魏延,诸葛亮并不是一个心胸狭窄之人

文章插图
还有一次便是在诸葛亮临死前,诸葛亮临死前找来马岱,对马岱说在自己死后 , 魏延必定会造反,而魏延骄傲自大,到时候马岱埋伏好定然能斩杀魏延 。事情果然如诸葛亮所料 , 在诸葛亮死后魏延便造反了 , 还非常嚣张的大喊 , 而马岱早已埋伏好了,最后偷袭斩杀魏延 。
诸葛亮决心除掉魏延便是怕魏延造反 。在魏延投靠刘备时,诸葛亮便刘备说魏延内有反骨,将来必反 。但当时刘备不听,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接手蜀汉,那个时候魏延在蜀汉地位已经很高了,差不多是军方大佬了,诸葛亮一边依仗魏延,一边忌惮魏延 。而诸葛亮怕自己死后 , 怕蜀汉便落入魏延之手,魏延野心比较大 , 可能会造成蜀汉灭亡 。
诸葛亮为什么杀魏延,诸葛亮并不是一个心胸狭窄之人

文章插图
02、魏延的死与诸葛亮真的有关吗?但以上所说都只是三国演义的说法,在正史上与其有些不同 。两者相似的是,魏延在当时确实权力比较大,而且在诸葛亮死后,魏延极有可能把握蜀汉大权 。但不同的是,在正史中,诸葛亮并没有让马岱杀魏延 。
正史中,诸葛亮临死前召开了一个床前会议,来的人都有姜维杨仪蒋琬费祎等人,但没有魏延 。诸葛亮对这些人说,在自己去世后让他们带着自己尸首撤退,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听就随他 。
诸葛亮为什么杀魏延,诸葛亮并不是一个心胸狭窄之人

文章插图
诸葛亮的话最重要的便是最后一句话,诸葛亮有可能料到魏延不会听他的遗令撤军 , 在诸葛亮死后 , 魏延确实没打算撤军,魏延认为北伐之事岂能因为一人身死而放弃,过于儿戏 。个人觉得魏延说的其实没啥毛病,北伐这么大的事,就因为诸葛亮一人死了撤军,是有点儿戏 。
随后便是杨仪撤军,而魏延也紧接着撤军,魏延还在杨仪前头,魏延烧毁了桥路,杨仪上书说魏延造反 , 魏延也上书说杨仪造反,最后刘禅选择相信杨仪 , 魏延最后逃走,而杨仪让马岱追杀魏延,魏延身死 。
诸葛亮为什么杀魏延,诸葛亮并不是一个心胸狭窄之人

文章插图
魏延为何撤军呢?魏延与杨仪一直都有矛盾 , 但两人都属于重臣,在诸葛亮死后,就他两接任诸葛亮的位置最有资格,魏延怕杨仪回到成都成为丞相 , 到时候搞自己 , 所以魏延是因为与杨仪争权而死 。但诸葛亮早已让蒋琬接他的班,所以又有人说这一切都是诸葛亮的计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