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姓由来和起源,安姓起源于哪里

安姓起源于哪里安姓的起源--安氏起源安是一个源自黄帝轩辕氏,曾经一度"远嫁",最后又重回母亲怀抱的中国姓氏 。此话怎说呢?原来 , 在大约五千年以前,黄帝有一个叫做安的孙子住在遥远的西方,曾经自立为"安息国",成为了一个自行为政的小国家,长时间跟中原几乎没有关连 。一直到一千八百年前汉朝的声威远播时 , 才又重归中国,其子孙并且以国为氏,我国也因而开始有了"安"这个姓氏 。如此说来,安之得姓 , 岂非有如"重回娘家"? 关于安姓的这段渊源 , 《唐书》的《宰相世系表》中记载得很清楚说:"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 , 复入中国以安为姓 。"古安息国在今西域 古代的安息国,是在汉族所居的中原的西方 , 距离长安一万一千六百里 , 北面是康居国,东面是乌弋山离国,西面是条支国,地方数千里 , 汉书称乞是西域最大国 。黄帝后裔的安息王 , 是在汉代初年入侍皇室而"重回娘家" , 并且以安为自己家族的姓氏,而我国的历史上的有安姓名入出现也是在汉代以后的南北朝时期 。这一点,自然又是关于安氏姓源考正的一项有力支持 。头一个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安姓人士,是辽东人氏安同 。他仕于曹魏,以其有济世之才而见称于世,曾经在曹家的王朝做到左辅的高官 。他的儿子安颉也是当时的名人 , 曾经以"寻死当战死,可坐受困乎"的豪语,大破来犯的贼军,而被皇帝封为西平公,光宗耀祖 。同一时期,还有另外一位也以战功辉煌而显达一时的安姓人士 , 那就是曾经被封为武原侯的安原雅 。这位大将,也是当时的辽东人,以况勇多智略而著称于世 。胡人安禄山取汉 唐代,是安氏一段最为多采多姿的时期,一方面文人名士辈出,表现优异,另一方面,更加入了胡人的新血脉,使这个源远流长的古老姓氏 , 茁壮庞大不少 。当时加入中国安氏行列的胡人,就是那位大名鼎鼎,曾经把唐朝李家的江山弄得天翻地覆的安禄山 。算起时间,应该是在距今一千两百多年以前的事 。那么,安禄山这个胡人,是怎么会以安为姓的呢? 原来 , 安禄山是当时居住在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鲧)的胡人 , 本来姓康,名轧荦山,由于其父死后随母改嫁安氏,所以他就冒姓为安,并且给自己取了一个汉族的名字 。后来,他的子孙世代沿用安姓,于是看似外来的汉族姓,果然渗入了胡族的血统,使后世的安姓中国人之中有一部份是胡族的后裔 。北方部族安迟入关 另外,根据《魏书官氏志》的记载 , 安姓还有另外一支"新力军",那就是南北朝时期侵入中原的安迟氏的改为安氏 。因此,后世的安姓应该是有三支不同的组成份子的,第一支是汉裔的安息国王之后,第二支是北方部族安迟氏之后,第三支则是胡人安禄山之后 。安氏自西北和东北入中原以后,主要仍繁衍于我国的北方 , 《姓谱》曾指出:"安氏望出姑臧,河内",姑臧指的是现在甘肃省的武威县一带 , 河内是指的河南省境内黄河以北的一片地方,可见得安氏是一个在北方繁荣滋长的中国姓氏 。大名鼎鼎的安禄山 , 以及他的事迹,相信国人必然已经熟悉万分 。最初 , 他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的养子,备受恩宠,权倾当朝,当时唐室的满朝文武 , 几乎只有那位身为国房的杨国忠可以与他颉颃,后来,他认为羽翼已成,就以跟杨国忠有隙的藉口,举兵造反,并又来势汹汹,把互许"天长地久有时尽"的唐明皇和扬贵妃逼得从长安仓皇出奔,途中,杨贵妃而又被迫缢死于马嵬坡前,风流的君主欲救不能,造成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千古憾事 。羞与为伍改安姓李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 , 在历来诗人墨客的生花妙笔之下,凄美绝伦,不知打动多少人的心弦 。当时的安禄山,虽然曾经南面为王,建国号为燕,并且自称雄武皇帝 , 很是风光了一段时间,但是,要不是有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凄美故事陪衬 , 千百年来他的名气也不会这样的无人不知 , 无人不晓了 。安禄山是我国安姓的新加入份子,可是在他翻天覆地的乱搞一通,几乎断送了大唐的江山之后,我国原来的安姓,却也有不屑与他为本家而改为他姓的 , 这就是《唐书》上所记载的:"李抱玉,本姓安 , 耻与禄山同姓,赐姓李氏 。"换言之,在后世不计其数的李姓人家之中,有一支是在唐代时传自安氏 。唐代安氏极为出色 在唐代的两百九十年天下中,安姓人士的表现的确是很出色的,像安庭坚、安敬忠,以及安金藏等人,都是史书留名的杰出人物,其中,又以安金藏的名气最为响亮 。安金藏,是唐睿宗的救命恩人 。据史载,当唐睿宗当太子的时候,有人向其母武后诬告皇嗣将要反叛,于是武则天就命令来俊臣治太子之罪,这时,身为太常工人的安金藏向来俊臣大声唤道:"公既不信金藏之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 , 并且立刻引佩刀自剖其胸,当场五脏皆出,血流满地 。这惊天动地的一举,终于使专横的武后幡然感悟"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 , 因而免除了睿宗一场不知最后命运为何的大灾难 。忠君之士,世所敬重,安金藏当然也自此千秋垂名了 。另外的两位唐代安姓名士,则都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人 。安庭坚是当时的太谷令,曾以行美政而被当地百姓立碑纪念;安敬忠,则是当时的会州刺史 , 以治水使会州免道淹没而传名 。五代时期最有权势 五代时期,天下大乱,而安氏也出过三位当时最有实权,最为神气的节度使,那就是西川节度使安潜:永兴军节度使安光邺,和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 。他们三位,虽然都是独当一面,大权在握的重臣 , 但都能行仁政,一点也不飞扬跋扈 , 所以能在青史留名 。其中的安重荣,更曾在石敬塘答应当契丹人之子时,痛言此事乃"诎中国以尊夷狄 , 此万世之耻也"而留芳百世 。后唐明宗时的应州人安重诲,家世更为显赫,曾经做到取决国家大事的中书令的高官,并且尽忠补过,甚吴贤名 。当时的应州,是在今湖北省内 , 可见得在五胡乱华时期原来居住在甘肃、河南一带的安姓 , 也有了小幅度的播迁 。宋仁宗的时候,山西太原也出了一位著名的大将安?。?他守边多年 , 把当时动不动就跑到边境来骚扰一番的羌族整治的服服贴贴,羌人并又公开承认"仅畏安太保"可见他的声威之隆 。在东室最为衰微的微宗年间,安氏也曾出过一位倡议北伐的名臣安尧臣,他上书向皇帝提出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说明"女真不可结与燕云不可取"的道理,深受徽宗嘉纳,累官至南平大守 。混有不少外族血统的安氏 , 在宋朝出的著名文士也不少,像安实、安俨、安焘、安丙等人,都是以文名而见称 。其中,安实是荣安人,安俨是郃阳人,安焘是开封人,安丙是封邱人 , 显示宋时的安氏 , 仍主要繁衍于我国北方 。明代以后,短短数百年间,安氏的播迁甚快 , 不但大陆的南方有了安姓的人家 , 甚至一海相隔的台湾,也出现了不少安姓的人士的足迹
河北阜城安姓起源于哪里「安」源出 :
安氏出自西域少数民族,略有三支:
一: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汉灵帝时安息国(伊朗东北部)太子安清,潜心佛学,来到当时的京都洛阳定居(见本网的「安世高」段,其后有安氏 。南北朝时又有安息世子来到中国定居 , 亦为安氏 。
二:为鲜卑族复姓所改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安迟」氏 , 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安」氏 。
三:为「昭武九姓」之一 。(见「何」姓),安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一带 。一度归唐朝管辖,唐高帝永徽年间归附中原,后为安氏 。
又,唐朝胡人安禄山本姓康氏,冒姓安氏 。
家族名人
安期生,秦琅琊人(今山东省诸城县东南),生卒年不详 。受学於河上丈人,於海滨卖药,始皇东游,相谈三昼夜,赐予金帛,皆置之而去 , 留书以别,谓后千年求我於蓬莱山,始皇遣使入海寻之,遇风浪而还 。汉武帝时,李少君言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其大如瓜 。
安世高
安姓的起源和历史名人安姓的起源: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东汉灵帝时(168~189年间),安息国太子安清 , 潜心专研佛学,来到京都洛阳定居 , 其后有安氏 。南北朝北魏时,安息国又有世子来到中国,亦为安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时有代北鲜卑族复姓安迟时,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定居中原,改为汉姓安氏;据《唐书》所载,为“昭武九姓”之一 。当时郝连山北昭武城有康居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阿姆、锡尔梁河流域,成立了康、安、曹、石、米、何、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称为“昭武九姓” 。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年间),九姓先后归附内地 。安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一带 。
安姓的来源姓氏:安氏的由来 安(ā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为黄帝之孙安的后代,以国名为氏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有子昌意,昌意次子名安,住在遥远的西方,曾经自立为“安息国” , 成为自行为政的国家,长时间跟中原没有关连,其子孙以国为姓,称为安氏 。一直到汉朝时,才重归中原,我国开始有了“安”这个姓氏 。
2、出自以国名为氏 。唐代有“昭武九姓”之一,以其原“安国”国名首字为氏 。
3、出自他姓或赐姓安氏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下同) , 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为安姓者 。
② 唐时安禄山由康姓改为安姓 。
③ 明朝时有元人孟格、达色等被赐姓安 。
④ 唐时有回鹘人、奚人,明、清彝族沙骂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数民族中安佳氏、阿尔丹氏、德力根氏、安帐氏等众多别姓改为安姓者 。
得姓始祖:安清 。黄帝有子昌意,昌意次子名安 , 远古时被封于西戎,后建立安息国(古安息国,在中原的西方 , 距离长安一万多里 , 汉书称其为西域大国) 。汉武帝时,派使者到安息国,始有往来 。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 , 安息国太子清,字世高,其父驾崩后,不愿继承国王,欲削发为僧,于是主动让位于叔父,出家到河南洛阳 , 专门从事佛经翻译,在以后的二十年中,共译佛典九十五部、一一五卷,为我国早期佛学做出巨大贡献 。时与太子清一同入汉者皆以国(安息国)名为氏,称为安姓 , 后世安姓奉安清为安姓的得姓始祖 。
二、迁徙分布
安息国的安姓自入居中原后,分居于河南洛阳、甘肃民勤和武威、湖南溆浦和常德等地,其中尤以甘肃、湖南二省安姓繁衍迅速 , 后安姓发展史上三大郡望:凉州、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频繁,烽烟四起,中原士族大举南迁,安姓也不外其列 。由于湖南所处地理位置属较安定地带,故南迁安姓,多出甘肃支脉 。此期,北方安姓虽笼罩于战火的阴影中 , 却也有发展 。三国曹魏有安同 , 辽东人,太武帝时进爵高阳公,曾以高官佐辅曹家王室,晚年又大兴寺塔,其族大支多 , 甚为兴旺 。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姓安,居于河南洛阳,后渐与汉族安姓融合,不分彼此 。唐代以后,安姓日渐活跃,名人不断涌现 。唐代有安禄山,为居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县)的胡人,本康姓,因父死随母改嫁而姓安,由此,安姓中加入了胡人的血脉 。后安禄山叛乱遭镇压,安姓分逃于各地 。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和蒙古军队南下,致使北方再度处于混乱状态,由此,中原人士大举南下,安姓族人也多携家南徙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 。明清时期江苏无锡、金匮多安姓 。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安姓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安徽、浙江等地 。清代有闽、粤沿海之地安姓渡海入台,进而徙于新加坡等国家 。今日安姓尤以河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另安徽、河南二省也多安姓 , 上述三省安姓约占全国汉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一 。安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九位的姓氏 , 人口较多,约珐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五 。
三、历史名人
安 同:曹魏时辽东胡人 , 在官明察,长于校练,家法修整,时人赞其有济世之才 。
安 清:字世高 。安息国太子 。原来他已经继承了王位,但为了能回到中原来 , 就将王位让给他的叔叔,出家为憎,信奉佛教 。精通梵语,念经修行 。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到中国河南洛阳来宣传佛教 。定居下来后,为了传教的需要,他又工读汉语,通晓汉语,译梵本为汉语,译《修行道地经》等30余部,皆属小乘 。
安 民:宋代陕西省长安(今西安一带)人,著名石匠 , 当时著名的石碑 , 皆出其手 。其品格高尚、不畏权贵,时颁蔡京所书《元党籍碑》于各州县,安民刻碑毕才知蔡京乃当朝奸臣,遂拒刻“安民刻石”四字,拒......>>
安姓的历史? 五代时期,天下大乱 , 而安氏也出过三位当时最有实权,最为神气的节度使,那就是西川节度使安潜:永兴军节度使安光邺 , 和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 。他们三位 , 虽然都是独当一面,大权在握的重臣,但都能行仁政,一点也不飞扬跋扈,所以能在青史留名 。其中的安重荣,更曾在石敬塘答应当契丹人之子时,痛言此事乃诎中国以尊夷狄,此万世之耻也而流芳百世 。
源出

一、出自华夏族原有姓氏 。秦朝时有安期生 , 一名安期,人称千岁翁 , 安丘先生 。琅琊人,师从河上公,是秦汉期间燕齐方士活动的代表人物 , 黄老哲学与方仙道文化的传人 。
二、出自他姓或赐姓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为安姓者;唐时安禄山由康姓改为安姓;明朝时有元人孟格、达色等被赐姓安;另有唐时回鹘人、奚人,明清彝族沙骂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数民族中安佳氏、阿尔丹氏、德力根氏、安帐氏等众多别姓改为安姓者 。
三、以国名为氏 。汉代有安息国王子入华改姓 。唐代西亚、中亚有“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县)有康国,后为匈奴击败,迁回至中亚(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带),建立了安 , 曹,何,康 , 石,米,史,火寻 , 戊地等九个小国 。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有汉字音译为“安”的安氏 。
以其原“安国”国名首字为氏 。
四、出自满族改汉姓而来的安姓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在渤海国时即有此姓 。改为安姓的满族固有姓包括:安佳氏、额勒赫氏、纳喇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 。
满族安姓可能源于什么姓氏? [安]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 , 渤海国有此姓 。
满族老姓包括:安佳氏、额勒赫氏、纳喇氏 , 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佳氏] Angiya Hala 本锡伯族姓氏,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 。世居普塞屯村(今地待考) 。后改汉字姓安 。人物有骁骑校安保、雅图,护军校齐兰泰等 。――隶镶红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额勒赫氏] Elhe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 , 满语“平安、康泰”,世居绥分(今黑龙江省东宁)、爱珲、黑龙江沿岸等地 。后改汉字姓康、安 。――隶镶黄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尔丹氏] Ardan Hala 本达斡尔姓氏,见于《黑龙江志稿?氏族志》 , 世居黑龙江,后改汉字姓安、阿 。
其姓氏著名人物有:
[西林布盯 齐齐哈尔镶红旗人 , 达斡尔族,咸丰9年从征阵亡 , 赠太子少保衔,给骑都尉兼一云骑尉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纳喇氏] 纳喇氏人数相当多,尤其是隶正黄旗的很多 , 像世居叶赫地方的金台石贝勒一族(大学士明珠的祖父)就在正黄旗 。
安姓族谱在那 你好!
一般族谱在族长、族头那里 , 或者族里指定的某个人保管,另外祠堂也会有 。建议你去找长辈,父亲、爷爷、父亲的兄弟、爷爷的兄弟、或者其他族亲问问 。
【附】寻祖步骤
一、寻根问祖第一步,必须搜集到相关资料
1、先祖迁居前居住地的确切记载(家谱记载或口头流传,如果是做官迁来的可以查看当地地方志史书记载)
2、始迁祖的名、字、号、排行字号,始迁祖生卒年月及相关生平事迹,典故 。(始迁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号和有无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辈;
4、始祖的相关资料(始祖其他旁证资料,如哪个郡望,和谁是本族);
5、家族的迁徙史(如迁徙年月,还有迁徙的故事传闻) 。
6、始祖和所修现有家谱的年代 。
二、寻根问祖第二步:怎么搜集寻根资料?
1、有家谱的查看家谱,一般家谱的记载最清楚 。
2、没有族谱的,查看祖坟墓碑文字  , 特别是始迁祖的墓碑 , 大都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
3、没有族谱也没有碑记的,只能多问问族中老人,认真记录他们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辈、故乡风物人情、故事传说等;尽可能的和老人交谈了解,并把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保存 。
4、查看家里有没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产契约 , 可以大致考查出始迁祖的名字 , 和所处的时代 。
三、寻根问祖第三步:寻根信息的对接和确认
寻根信物并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谱记载的、口头流传的祖先名号、祖坟祖墓这些寻根信息,通过网络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认对接的这些信息,没有相似点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寻根信息越详尽,寻根可能性也就越大 。对于始迁祖的来源地名 , 因为在不同年代记载的方式不一样 , 比如多少都、什么府、郡之类的,可以根据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县志,寻找到详细的精确位置 , 再对照如今的地图进行确认,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人加好友咨询 。
四、寻根问祖第四步:寻根的方式和实地考查
把以上这些东西收集得越丰富越好,然后在网上寻找宗亲网、姓氏网,发布寻亲信息 。也可以在当地论坛发帖,再或者搜索加入当地QQ群,进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亲交流 , 也可以在一些族谱数据库平台网站搜索 。在网上联系上祖居地宗亲后,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关情况;当大量资料能够确认对接上以后,可以到祖居地实地走访 。在根据祖籍族谱记载,找出是否有外迁人员,与始祖资料是否一致来进行确认 。
希望对你有帮助~
1、远古黄帝有儿子叫昌意 , 昌意的长子叫颛顼 , 继承帝位 。次子叫安,封于西戎,后来建立了安息国(在今伊朗高),到古代汉武帝时开始派使者至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息国始有往来 。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他不愿当国王,出家为僧,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回到中国河南洛阳,宣传佛教,随后定居,子孙世代姓安 。
2、出自他姓或赐姓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为安姓者;唐时安禄山由康姓改为安姓;明朝时有元人孟格、达色等被赐姓安;另有唐时回鹘人、奚人,明清彝族沙骂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数民族中安佳氏、阿尔丹氏、德力根氏、安帐氏等众多别姓改为安姓者 。
3、以国名为氏 。唐代有“昭武九姓”之一,以其原“安国”国名首字为氏 。
二、郡望堂号
【郡望】
凉 州:治所在陇县(今甘肃省张家川) 。
姑 臧: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重镇 。先后为前凉、后凉都城,南凉、北凉也曾一度都于此地 。故址在今甘肃武威市 。原名盖臧,为匈奴所筑,后音讹为姑臧 。城呈龙形,故又名“卧龙城” 。西汉建姑臧县,隶武威郡 。东汉时为武威郡治所 。由于汉、羌、匈奴多种民族杂居,又地处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为河西富邑 。三国曹魏时置凉州,以姑臧为治所,这是姑臧为凉州州治之始 。西晋永宁元年(301年),张轨为凉州刺史,设州治于姑臧 。西晋亡,即为前凉都城,于原城之外增筑四城,人文荟萃,经济繁盛 。东晋太元元年(376年),前秦攻灭前凉,置凉州刺史镇姑臧,豪右七千余户被徙往关中 。十年,吕光据此地称凉州刺史,次年建后凉,立国都于姑臧 。晋义熙二年(406年)曾被后秦主姚兴任命为凉州刺史的南凉王秃发□檀进驻姑臧,四年将南凉都城由乐都迁此 。不久,北凉王沮渠蒙逊以步骑三万攻克姑臧,又于八年将北凉国都由张掖迁此,并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 。宋元嘉十六年(439)北凉降于北魏,魏收姑臧城内户口二十余万,改姑臧县为林中县,仍为武威郡治 。此后 , 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称世 。西晋末年 , 中原战乱 , 中土人士避难西入凉州 , 姑臧成为保留汉族文化的重要据点,同时又是佛学东传的要地 。后凉时,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此地讲经,大兴佛教 。北凉时,沮渠蒙逊尊西域僧人昙无谶为国师 , 在此译出《大般涅□经》等十几部经典 。
武陵郡:汉置武陵郡 , 治所在义陵(今湖南省溆浦县以南) 。据《唐书世系表》记载:“出自姬姓 。黄帝生昌意 。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后于中国,以安为姓 。”望出姑臧、河内 。
【堂号】
安姓主要以“济世堂”为堂号 。
三、历代名人
安期生:琅琊人,相传曾跟从河上丈人学仙术,常在海上卖药,当时人称他为“千岁翁” 。秦始皇东巡时,方士李少君曾对武帝说:仙人安期生吃巨枣,大如瓜 。武帝曾派人到海上寻找他而不得 。
安 清:字世高 。安息国太子 。原来他已经继承了王位,但为了能回到中原来,就将王位让给他的叔叔 , 出家为憎,信奉佛教 。精通梵语,念经修行 。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到中国河南洛阳来宣传佛教 。定居下来后,为了传教的需要 , 他又工读汉语,通晓汉语,译梵本为汉语,译《修行道地经》等30余部 , 皆属小乘 。
安同:曹魏时辽东人,在官明察,长于校练 , 家法修整,时人赞其有济世之才 。
安金藏:唐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为太常寺乐工 。时太子李旦被人诬告谋反,武后下令查处此事,金藏为洗脱太子罪名,当众引佩刀自剖其胸,肠出,并言“愿剖心以明皇嗣不反” 。武后感动,不疑李旦 。
安禄山:(703―757),营州柳城(在今辽宁朝阳)人,原名轧荦山 , 本姓康 。母为突厥人,后因其母嫁与胡人安延偃,改姓安,更名禄山......>>
百家姓安性来历 安姓一、远古黄帝有儿子叫昌意,昌意的长子叫颛顼,继承帝位 。次子叫安,封于西戎,后来建立了安息国(今伊朗),到古代汉武帝时开始派使者至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息国始有往来 。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 , 他不愿当国王,出家为僧,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回到中国河南洛阳,宣传佛教,随后定居 , 子孙世代姓安 。
二、它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为安姓者;唐时安禄山由康姓改为安姓;明朝时有元人孟格、达色等被赐姓安;另有唐时回鹘人、奚人,明清彝族沙骂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数民族中安佳氏、阿尔丹氏、德力根氏、安帐氏等众多别姓改为安姓者 。
三、安姓始祖――安清
四、安姓人口,安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五 , 约170万人 。
安姓的来历? 安
【起源参考】 「安」源出 :
安氏出自西域少数民族,略有三支: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汉灵帝时安息国(伊朗东北部)太子安清 , 潜心佛学,来到当时的京都洛阳定居(见本网的「安世高」段,其後有安氏 。南北朝时又有安息世子来到中国定居 , 亦为安氏 。
为鲜卑族复姓所改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 , 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安迟」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後 , 定居中原,代为汉姓「安」氏 。
为「昭武九姓」之一 。(见「何」姓),安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一带 。一度归唐朝管辖 , 唐高帝永徽年间归附中原,後为安氏 。又,唐朝胡人安禄山本姓康氏,冒姓安氏 。
【起源参考二】 安姓未进入前一百大姓 。据新唐宰相世系表上记载,传说古帝颛顼的弟弟,昌意的次子,黄帝的孙子安,封国在西边,自立为安息国(今伊朗高原东北部),后来安息国与中原有了交流,安息国人到中国来就有以国名中的“安”为姓的 。因此安姓也是黄帝的嫡裔 。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时期 , 北魏代北的鲜卑族贵族安迟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汉姓“安” 。又据唐书所载,「安」氏为「昭武九姓」之一 。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县)有康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带),建立了安,曹,何 , 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 。唐高宗永徽年间 , 「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有「安」氏 。另外,唐代叛将安禄山本姓康 , 冒姓安 。安姓后来在姑臧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为姑臧望 。安庆绪,安禄山之子,在杀死其父后 , 继续叛乱 。唐书宰相世系表: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 , 自号安息国,后入中国以安为姓 。按汉有安成,唐有安金藏 。
【家族名人】 安期生 ,  秦琅琊人(今山东省诸城县东南),生卒年不详 。受学於河上丈人,於海滨卖药,始皇东游,相谈三昼夜 , 赐予金帛,皆置之而去,留书以别,谓後千年求我於蓬莱山,始皇遣使入海寻之,遇风浪而还 。汉武帝时 , 李少君言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其大如瓜 。
安世高
安禄山(?~757)唐营州柳城人(今河北省旧永平府境) 。胡人,本姓康,初名阿荦山,又作轧荦山 。忮忍多智,善臆测人情,通六蕃语 。天宝末,以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举兵反,陷洛阳,入长安,称燕帝,寻为其子庆绪所杀 。
【地域分布】 宁夏凉州郡,甘肃武威郡,湖北武陵郡 。
满族安姓的起源姓氏是什么?。?说文解字》:“安,静也,从女在宀下 , 乌寒切 。”《文字源流浅说》:“,象妇女在屋内之状 。”古代社会男尊女卑,女姓所处的地位几乎跟奴隶一样 , 故把女字画成一个妇人敛手而跪的模样 。根据考古发现的甲骨文、竹筒、金文、秦篆等对“安”字的分析,“安”字表意:妇女由屋(室)外归来为安全、平静、稳定之意 。《字源》对“宀”的注释是:“这个偏旁代表房屋,‘宀’读音为‘绵’ , 普通叫宝盖头,是上有屋顶两边都有墙壁的形象 。”古人造字,最初多为象形 , 但有许多概念仅用象形图案是表达不出来的,于是象形之外,又发明了会意、形声 , 假借之类的字 。“安”就属会意类的字 。下面六种“安”字的写法,就足以看出“安”字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甲骨文字帖秦篆石鼓金文国差缶詹小篆会稽石刻隶书曹全碑楷书类篇古人以“安”为姓者,表明他们切盼尽快结束那种长期流徙、迁移之苦,期望实实在在地过上平静、稳固,没有侵害的安全日子 , 每家每户都有坚实的房屋并有跪地迎接男子归家的女人 。造字之立意是很纯厚朴实的 。第二节安姓始于轩辕氏据先秦文献记载,古代黄河流域分布着不少氏族部落 。在今陕西一带有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 。他们之间曾结成同盟,世代相互通婚 。由此,我国人民常自称为“炎黄子孙” 。“炎黄得姓”的传说也一直流传至今 。大意是:从前,少典族的男子和有虫乔氏的女子结婚,生下炎帝和黄帝 。炎帝在姜水边生长 , 故姓姜;黄帝在姬水边生长,故姓姬 。黄帝是姬姓部落的始祖,因居轩辕之丘 , 故又称轩辕氏(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 。据《国语?亚语》载:“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 , 即: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儇、依是也 。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 。”黄帝的二十五个子嗣中,有一子叫昌意,为黄帝与妻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 。嫘祖原居现今四川盐亭)所生,居于若水(今雅砻江) 。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为妻,生高阳氏(即颛顼)、安氏……安氏为昌意次子,及长,移居到了遥远的西北方――祁连山北昭武一带(今甘肃临泽县境内) 。至此,我“安”姓始祖可上溯到黄帝(轩辕氏)之孙――安氏 。第三节华夏汉族中“安”姓源流考综合各种记载姓氏的史籍资料,华夏汉族中的“安”姓主要来源有两条较为确切和肯定:一是东汉时安息国太子――以国为氏,姓安名清,字世高――来华夏传教 , 从此定居中国,子孙繁衍 。二是“昭武九姓”之安国移民 。根据有关史籍记载,“安”这个源自黄帝轩辕氏的子孙,如同一个“远嫁”的女儿 , 最后又回到母亲的怀抱中来 。这话就得从黄帝之孙安氏移居到西北方说起 。安氏到了西北方后,屡受北方匈奴侵扰,因不堪其扰,遂西涉柴达木、塔里木盆地,跨越葱岭(古时对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的总称) , 到现在的阿富汗、伊朗高原一带 。斗转星移,丁口渐旺,力强势盛之时乃建国 。即后世史书所称“安息国” 。安息国是一个自行为政的独立国家,长时间没有与中原发生联系,其子孙以国为氏 。汉代时的安息国在中原的西方,距离长安有一万一千六百余里,北面是康居国,东面是乌戈山离国 , 西面是条支国 。地域数千里,汉书上称它是西域大国 。直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西汉时,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 , 汉武帝派使者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原与安息国始有往来(张骞到安息国大约在公元前120年左右) 。安息国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他不愿当国王 , 而一心想当高僧,于是他把王位让给他叔叔就出家为僧,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回到中国河南洛阳,宣传佛教,随后定居下来,娶妻生子 。他的子孙也就世代相传姓安 , 我国也才开始有了一个以“安”为姓的姓氏 。到了唐代安姓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姓,广播于华夏大地 。可是到了唐代后期“安史之乱”(天宝14......>>
安氏家族的历史由来 安氏家族的历史由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东汉灵帝时(168~189年间),安息国太子安清,潜心专研佛学,来到京都洛阳定居,其后有安氏 。南北朝北魏时 , 安息国又有世子来到中国,亦为安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攻北魏时有代北鲜卑族复姓安迟时 , 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定居中原,改为汉姓安氏;据《唐书》所载,为“昭武九姓”之一 。当时郝连山北昭武城有康居国 , 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阿姆、锡尔梁河流域 , 成立了康、安、曹、石、米、何、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称为“昭武九姓” 。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年间),九姓先后归附内地 。安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一带 。
谁知道有关"安'姓的历史和由来? 天下头目都姓安 历史上裕固族曾长期保留古老的部落(又称“家”)组织,每个部落由若干户族(氏族)组成 。新中国成立前后,裕固族共有10个部落、29个户族 。每个户族的名称又起着“姓”的作用 。因此 , 裕固族的传统姓氏就有29个 。现在裕固族通行的单字汉姓,都是由这29个本民族姓氏名称音译或意译而来的 。如安帐-安、索嘎勒-索、托鄂什-妥等 。其中“安”姓是大姓 。因为过去统辖各部落的大头目和各部落头目都姓安,故有“天下头目都姓安”的说法 。关于安姓的由来 , 裕固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很久以前,裕固族迁到了一个新的地方 。王子召集大家商量,要派人去京城求见皇帝办些事情 , 可很多人都胆子小 , 不敢去 。当时 , 有个勇敢善骑的青年说:“我去”,并要求王子:“我去晋见皇帝,如果皇上把我杀掉就算了,若事情办成了,就得让我当头目” 。王子答应了他的要求 。于是,这个青年便骑马去了京城,见了皇帝,禀报了事情的原委 , 皇上欣赏他的才干,把问题给他解决了 。临走时,皇上问他姓什么 , 他没有听懂,只顺手拍了一下马鞍 , 便扬鞭而去 。皇上误以为他姓“安”(与鞍谐音),遂赐为“安”头目 。这位青年回到部落后,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欢迎他,他向王子和乡亲们叙说了晋见皇帝的经过 。王子也履行诺言,封他和他的兄弟们为头目 。他有兄弟七人,分领七个部落,称为七族 。之后,七族头目便都姓“安”了 。裕固族的安姓,可上溯至五代、北宋时的回鹘人 , 如安盐上、安铁山、安进、安殿民等 。这些回鹘人都是受五代、北宋王朝敕封的甘州回鹘官吏,说明安姓有着悠久的历史 。补充: 昭武九姓 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中亚西部10多个小国的总称 。其王均以昭武为姓 。昭武一词的语源 , 尚无定论 。《新唐书》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为昭武九姓,而以东安国、毕国、 捍、那色波附于其间,曹国 又分为东、西、中三国 。另据《北史》、《隋书》 , 乌那曷、穆国、漕国也是王姓昭武的国家 。根据《隋书》,昭武九姓本是 月氏 人,旧居 祁连山 北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支庶各分王,以昭武为姓 。居民主要务农,兼营畜牧业 。6世纪中期昭武诸国相继臣属 西突厥。7世纪中期归附唐朝,受 安西都护府 统辖 。同时开始遭受 *** 帝国 侵袭 。多次向唐朝求援 , 接受唐朝赐封的王号,反抗 *** 帝国 。8世纪下半叶诸国逐步消亡 。昭武诸国概况如下: 康国 在今乌兹别克斯坦 撒马尔罕 一带 。是昭武九姓的中心 。大臣3人,共掌国事 。兵 马强 盛,多是赭羯(意为战士) 。唐高宗永徽时以其地为康居 都督府  , 授其王拂呼缦为都督 。696年(万岁通天元年),武则天 封其大首领笃娑钵提为康国王 。712年大食破其城国,国王乌勒伽投降并缔结条约,但于719年(开元七年,回历百年)复上表请唐助其反抗大食 。744年(天宝三载)唐封其子康国王咄曷为钦化王 。米国 米国治钵息德城(今片治肯特),与康国关系密切 。642年(贞观十六年)为西突厥所破。654年(永徽五年,回历33年)为大食所破 。658年(显庆三年)以其地为南谧州 , 授其君昭武开拙为刺史 。718年(开元六年)二次遣使来唐的米国王当即片治肯特领主迪瓦什蒂奇,于722年被大食人所俘,旋被杀 。731年康国王乌勒伽请唐封其子默啜为米国王 。744年唐赐米国 王为 恭顺王 。760年以后片治肯特废弃 。曹国 西曹治瑟底痕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北伊什特汗),与康国关系密切 。731年(开元十九年 )唐封康国王乌勒伽之子咄喝为曹国王 。天宝三载赐曹国王为怀 德王。中曹治迦底真城(在......>>
【安姓由来和起源,安姓起源于哪里】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