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正月初四过大年的由来,莆田春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莆田春节有哪些传统风俗1、扫巡
扫巡就是其他地方的大扫除,一般定在除夕前十天左右 。
莆田人会把家里能搬动的东西 , 都搬到外面洗得干干净净,再让太阳曝晒消毒 。
室内的地板天花板,各种死角 , 都要扫扫寻寻,清理得非常干净 。
扫巡一般都持续好几天,而且莆田人爱盖房,经常都是一家四口清理五层房子 。
2、做红团
红团是莆田特有的传统美食 。
过年前莆田家家户户都会做红团 。把糯米磨成粉,加食用红做成面皮,包着糯米或者豆沙的馅料,用红团印按出形状 , 上蒸笼蒸熟 。
红团虽然用料普通 , 但是确实莆田人心里最好的赠礼 。婚嫁过寿的时候,都会送亲朋好友几双红团 。
每年做红团的时候,亲戚朋友围在一起边聊天边做红团,非常有意思 。
不过现在的年轻人,会做红团的越来越少,非常担心手艺失传 。
3、做大岁
做大岁又称过大年,就是在正月初四(仙游地区初五)的时候重新过一次年 。
这个习俗是有来源的 。在明朝时,莆田受倭寇侵犯,四处烧杀抢掠 。后抗倭英雄戚继光赶走倭寇之后 , 莆田人民在二月初二才返回家中,二月初四才重新过年 。
所以莆田人以正月初四为做大岁,比除夕更加重要 。
做大岁时,村里都会有莆仙戏演出、十音八乐等文娱活动,非常热闹 。
4、游灯
游灯是莆田的大型民俗活动,一般在元宵节前后,十分有意思 。
相邻的村落之间,都会岔开时间开展游灯活动,所以活动会持续好几天 。
在自己村落游灯的晚上 , 男人们就会举着一根由木板制成的灯架到路上集合 。把自己灯架的前端 , 接在前一家的尾部,再用一根木棍固定起来,就这样组成一条灯的长龙 , 扛着木棍到处游行 。一个村一般会有好几串灯队,非常壮观 。
灯架上的彩灯样式多样,非常好看 。灯队出发,如同一条条长龙高昂龙头,蜿蜒前行 。家家户户门口都点着篝火,放着鞭炮和烟花,非常热闹 。

莆田正月初四过大年的由来,莆田春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文章插图
莆田过年的年俗是什么我是莆田人,这是因为当初过年的时候,倭寇侵犯莆田 。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据点,四出烧杀掠抢 。兴化府城(今莆田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达两个月之久 。兴化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亡3万余人 。当时,莆田男女老少奋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断胫,或火焚、钉死,惨不忍睹,倭贼灭绝人性的暴行震惊海内外 。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暂退平海,直到抗倭英雄戚继光兵到 , 兴化城得以光复 。这时,逃亡山区的老百姓,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 。大家一方面掩埋亲友的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园 。这时,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做岁 。
后来 , 为纪念莆田这一段悲惨的日子,莆田民间和以往一样,于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夜“做岁”,时间拖得太长 。于是,莆田民间约定将农历二月初四“做岁”,改为正月初四“做岁”(围炉),因农历二月农事正忙,若在二月初二才“做岁”并将年三十晚上改为“做小岁”,正月初四晚上称为“做大岁” 。同时将二月初二日约定为正月初二日,作为探望亲友伤亡的不祥日子,俗称探亡日 。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互串门拜年或走亲访友 。
同是莆田市的仙游县岁时风俗,与莆田市区(原莆田县)又不相同 。莆田是正月初四“做大岁”,而仙游县却是正月初五“做大岁” 。这是因为那年倭寇攻陷莆田城后,次年冬大举进犯仙游县境,到处杀掠 。仙游城内百姓四处逃生,流离失所,无法团聚过年 , 直至戚继光兵到,倭寇溃逃 , 百姓才得以重聚团圆 ,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起 , 仙游民间便俗定正月初五日,吴宅人吴廷珠(兴化府监军)在抗倭中战死,乡里人为纪念他,定正月初五为悼为日,所以吴宅人有正月初五不“做大岁”的风俗 。莆仙地区正月初四和初五日“做大岁”的风俗一直沿袭迄今 。
春节
春节,是习俗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 。莆仙一带把正月的初一至初五日称为“五日岁”初一早晨,开门放鞭炮,各家拜神明祖先,祀以线面、烛、炮,礼毕,全家共吃线面,每人一碗,寓祝全家长寿 。初二不相往来,不相串门拜年,只有初一日来过者不忌 。初三日,各户进行“迎年” , 所谓“迎年”,是上年年底有“送年”之例的回应 。初四日,在继续“迎年”中,沿有“为菩萨乞草”的习俗:由儿童捧神像,在车鼓队簇拥下,按户募取木柴 。下午则有“娘妈请花” , 希望能庇其早生贵子 。黄昏垒柴木于社庙前,举火燃烧,各户进行接神祀 , 待柴火烧透,众用长钳争夹未烬之柴速返家中,日“夹火母”希望财如火发 。
初二不访亲初四过大年来历主要是因为当年日本倭寇入侵莆田的历史遭遇改变了春节的风俗 。
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抗倭英雄戚继光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据点,四处烧杀掠抢 。兴化府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 , 并被占据长达两个月之久 。兴化城内被焚毁殆尽,死亡3万余人 。当时,莆田男女老少奋起反抗 , 被倭寇割舌断胫,或火焚、钉死,惨不忍睹,倭贼灭绝人性的暴行震惊海内外 。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暂退平海 。兴化城的陷落惊动朝廷,这是自有倭患以来被攻陷的第一个府城 。嘉靖皇帝罢免了福建总兵游震得 , 从浙东调回戚继光为福建副总兵官 , 配合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和广东总兵刘显会同剿倭 。
戚继光多次来莆田抗倭,拯救百姓于水火 。期间的莆田黄石林墩大捷,连克倭营六十多座 , 歼敌四千多,铲除倭寇大本营 , 从此倭患基本平定 。兴化城得以光复 。这时,逃亡山区的老百姓,才纷纷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 。大家一方面掩埋亲友的尸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家园 。这时,年节已过 , 人们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重新过年团圆 。平倭之后,邑贤林龙江捐田三十亩,在林墩首倡建生祠奉祀戚继光,1998年,戚继光纪念馆编入《福建年鉴》 。光饼的传说也就是民间对戚继光的纪念 。莆田人民为了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缅怀抗倭英雄戚继光的英勇事迹,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补过一次年 。根据史料,当时遭到倭寇侵害的还有江苏兴化,据说当时倭寇接到上头命令进犯兴化,但没搞清楚是哪个兴化,就同时进行侵犯 。江苏兴化却没有“做大岁”的习俗 。所以莆田的“做大岁”这个风俗可以说是全国独有 。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 , 这一天互不登门,以表示对倭寇侵害中死难亲人的哀悼 。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互相串门拜年 , 或者走亲访友,害怕把霉头带给别人 。莆田正月初二探亡日每家都贴上白联,但在初四“做大岁”,又要按惯例贴上大红春联,在哀思亲人与吉庆佳节的矛盾中,人们选择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就是在刚贴过的白联上面,覆盖大红的春联,将白联露出一截,以示心有余哀 。
莆田为什么要过两个年过年,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年一次的盛典 , 在过年期间可以获得一年当中最长的一次假期,可以和家人团聚,可以见到很多久违的亲朋好友 。不过,对于莆田人来说,一年中竟然可以过年两次,这是怎么回事?莆田人过年过两次有什么历史渊源呢,他们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样一个过年的习俗的呢?
莆田从明代开始有一个独特的民俗 , 过年要做两次岁,即三十暝和初四暝 。莆田初四(仙游部分地方为初五)要和大年三十一样,重新过一次大年,规模一样隆重 。这是因为嘉靖四十一年,倭寇进犯莆田,到处杀掠 , 至次年正月初一被戚家军打败后始返 。由于家家都避难外地,没法过大年,便决定在初四夜补过 。为了纪念这段惨痛的历史,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 , 亦称“做岁" 。至今,很多莆田人在外地工作的,总是能拖到大年过完上班,尽量拖到大年,以纪念四百多年前这段真实的惨痛历史 。
这种特殊的过年方式,无论莆田人在哪里生活工作都会按该风俗,这也是全国唯一只有莆田有这种风俗 。
地处闽东南沿海的莆田市,因历史上的原因 。农历要过两次年 , 一般的,过两次年的习俗 , 原只原“兴化府” , 即今天莆田市(四区一县)范围内流行 。如今 , 则延伸到操用莆田话的绝大部份区域,旅居在外的莆籍人士;目前 , 如今 , 连在莆田定居、工作的外地人(如许多中铁二局的职工临时人员)也入乡随俗了 。
除夕,如全国其它地方一样,要办理年货,贴春联(一般传统是白额春联 , 原因单独跟贴说明) 。除夕夜,全家人围炉吃个团圆饭 。
正月初一:莆田人称“初一早”,跟全国其它地方一样,踏青、游春、访友 , 或参加各类活动;
正月初二:[南峰友情提示:初二莆田人不喜欢亲朋到家访问、本人虽然不在莆田定居,也谢绝朋友在初二这天造访]一般只参加户外的活动,而如果是初一就在亲戚家过夜的 , 则另当别论;
正月初三:为正常 春节 假日 , 可以到朋友家游玩;
正月初四:这是莆田人(绝大多数,个别地方为初五)一年中最大的日子 , 相当于除夕夜,补过一次围炉,莆田人俗称“做大岁”,除了春联外,一般比除夕那天要隆重、热闹 。
正月初五:相当于正常时的正月初一,但现今社会,这一天一般是莆田人 春节 假日的最后一天,一般正月初六就开始上班了,所以现在不很隆重了 。
正月初十至二十:过元霄,与闽南大部份地方,莆田人有闹元霄的习俗;所不同的是,一般没有固定在正月十五那一天 。但热闹程度绝不亚于闽南地区,这也是本人每年均在元霄回乡的原因 。
莆田古称兴化,系八闽古府之一 , 历史上人才辈出,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美称,由莆仙两县组成的古兴化府,进士就超过两千人,是历史上有名的科举名邦 。不仅如此,莆仙当地的民俗、文化种类繁多且独具代表性,其中不少都被原汁原味地保留至今,成为莆仙人津津乐道的精神财富 。
几乎每年,莆田都有民俗文化被列入非遗项目 。近日,省 *** 公布了第五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莆田入选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9个项目涉及四个类别,即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曲艺 。分别是梆鼓咚、 春节 做大岁习俗、贤良港海祭、钱四娘信俗、壶公信仰、兴化米粉制作技艺、铜铸胎掐丝珐琅工艺、仙游竹雕、仙游彩绘技艺 。
春节 ,对莆仙人来说具有双重的含义,莆仙人更加注重传统意义上 春节 外的另一层含义 , 那就是“做大岁” 。在莆田过完除夕,正月初四或初五 , 莆田人还会隆重地再来一次“做大岁” 。莆田“做大岁”风俗全国独有,代代相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 。该风俗将可歌可泣的抗倭英雄史与传统民俗相结合,很自然地将民族精神一代又一代传承至今 。
【莆田正月初四过大年的由来,莆田春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