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古诗原文 《滁州西涧》原文

【《滁州西涧》古诗原文 《滁州西涧》原文】滁州西涧
韦应物
dú lián yōu cǎo jiàn biān shēng

《滁州西涧》古诗原文 《滁州西涧》原文

文章插图
独 怜 幽 草 涧 边 生,
shàng yǎu huáng lí shēn shù míng
上 有 黄 鹂 深 树 鸣 。
Chūn cháo dài yǔ wǎn lái jí
春 潮 带 雨 晚 来 急,
yě dù wú rén zhōu zì héng
野 渡 无 人 舟 自 横 。
作者背景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 。其诗多写田园风物,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 。
注词释义
滁州:今安徽滁县,诗人曾任州刺史 。
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 。
独怜:最爱,只爱 。
春潮:春雨 。
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
横:指随意飘浮 。
古诗今译
涧边丛生的幽草特别让人喜爱,密林中还有黄鹂鸟在婉转啼鸣 。带雨的春潮在傍晚来势更湍急,荒郊野渡寂无人影只有船空横 。
名句赏析——“野渡无人舟自横 。”
诗人在滁州做官时,最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经常一个人到涧边散步 。岸边的绿草、树丛中的黄鹂,所闻所见都赏心悦目,让人流连忘返 。一场突如其来的急雨,使春天原来就高涨的涧水更加湍急,渡口的艄公已去避雨,小船被水流冲得横在岸边 。一船来说,船渡往对岸的方向是纵,水流的方向是横 。船是被拴住的,水流一冲就横在水中了 。诗人所用的字句都很平常,但因捕捉到一个特殊的情景,描绘出小船横在水流中的画面 。所以格外生动 。从前两句的描写来看,诗人的心情很悠闲,但后两句的风景又有点寂寥的感觉 。
赏析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 。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 。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 。实则各有偏颇 。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 。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 。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 。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 。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 。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 。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 。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
由此看来,这诗是有寄托的 。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 。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 。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 。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 。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 。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 。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 。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