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一场向死而生的商业宿命( 二 )


如是看来,所谓用户的需求至少可以划分三个层面:须求、需求、虚求 。须求是必需是刚需,需求是真需是弱需,虚求则是假需是伪需 。现今停摆的O2O项目(最明显的例子是早餐上门和洗车上门),许多都没有考虑需求的性质而一味迎合满足,一味凭空去发明一个市场而不考虑持续性,一味靠资本推动而自身缺乏造血能力,生存必然堪忧 。
2、产品思维:好产品不等于好商品
经济学上讲,产品偏重使用价值,商品偏重交易价值 。
小米的爆红,让雷军关于“极致产品”的描述被奉为圭臬 。不可否认,小米的出现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制造粗糙低劣的形象 。但老话说的“一分钱一分货”,这不仅是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知,更是商家对于商品成本和价格的平衡 。
难得的是,这一波O2O潮流有效地提升了全民关于“产品”的审美能力(类似选秀节目让全民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有所提升一样) 。很多O2O从业者作出的产品绝对称得上“极致”,这既包括诸如外卖这样的标准产品,也包括“足疗”这样的非标产品,精致的包装、帝王般的服务,再加上比地摊还低的价格,谁不喜欢?众人一时蜂拥,但然后呢?高昂的成本,带来的必然是相匹配的价格,补贴一旦取消或价格一旦恢复正常,极低的客户留存率必然导致订单断崖式下滑,许多创业者大多都体验过这样的尴尬 。
说到底,产品是一种情怀,而商品才是一门生意 。没有交易价值,或者说没人愿意支付,这不是一门生意 。
3、平台思维:不是每一个入口,都可以搭一个平台
诸如「希望以外卖到家为入口,构建一个本地即时消费的流量平台」的范式,这在O2O的商业模式设计上,是一种常用的语境,也留足了未来的想象空间 。但现在看来,这可能是错的 。
平台搭建的首要问题在于点、线、面等各种介质要素的连接、交叉和叠加,传统的纯互联网平台可能没有过于复杂的程式,但涉及到线下,其平台搭建的复杂程度远超想象 。
以生鲜O2O为例,传统供应链条的冗长导致了销售价格的混乱,菜贱伤农,菜贵伤市 。那O2O切入的改造点必然是砍掉中间环节而实现产品直采直供和用户直购 。此时要搭建生鲜O2O平台必然涉及品控、采购、冷链、运输、仓储、分发、销售、损耗等各个环节,而这些环节靠一个网络平台和一套垂直体系根本无法完成 。之所以传统生鲜涉及环节众多、链条冗长,除了各个环节享受各自分得的利润之外,其更重要的是各个环节分摊了一颗白菜从田间到餐桌的所有成本,而这种成本,不是任何企业所能轻易承受的 。这就是为什么生鲜电商最难做的根本原因 。
【O2O一场向死而生的商业宿命】平台思维在O2O领域难以为继的核心问题就在于搭建和运营成本过高,而利润又恰恰过薄 。这也就是为什么业界普遍再倡导重度垂直的原因了,抓住某一运营环节做深做透,这才是正道 。
4、盈利思维:羊毛出在猪身上,可能没人买单
互联网流量思维的盈利考量就是:有流量必然会有变现渠道 。这在纯线上时代可能如此,所以在很多项目的早期,大家都耻谈赚钱 。问题是在O2O的语境下,想依靠流量变现将会成遭遇死结 。
O2O的流量具有极强的本地属性,随之而来的就是获取流量的成本、用户留存率和转化率等诸多问题 。比如一个做推拿的O2O项目,你最后希望依托用户粘性,靠做家庭的健康顾问来赚钱,乍一看上去可能合乎逻辑,但问题用户会像你想的那样么?
首先,需要家庭健康顾问的用户肯定要从推拿的用户群体中二次提纯 。其次,没有有推拿需求的用户未必没有健康顾问的需求,而这部分用户要重新获取 。第三,推拿技师和健康顾问很有可能是两个执行单元,意味着你的运营成本又增加了一个条线,再次陷入成本驱动陷阱 。第四,用户真有健康顾问的需求,为什么必须找你而不是去寻找更专业的机构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