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起源于中国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根据史料记载,傣族是在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从南方迁入云南的 。他们最初居住在云南中部的泸水山区,后来逐渐向边缘地带迁移,包括现今的泰国、老挝和缅甸等地 。
在漫长的历史中,傣族经历了多次战争、移民和文化融合 ,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和风俗习惯 。他们信仰原始宗教、佛教和道教,尤其崇拜花神,种植红、黄、白三色普洱茶 , 而且崇尚自然,注重绿色生态 。
如今,傣族已经成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风俗习惯奇特的少数民族,被世界各地的人们广泛认识和喜爱 。
傣族剪纸的历史和由来傣族起源于怒江、澜沧江中上游地区;在傣族先民活动的澜沧江、怒江中上游一带,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古遗址 。
其中的“玉水坪遗址”(怒江州兰坪县通甸镇)经鉴定至少有一万多年历史、“塘子沟遗址”(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经鉴定至少有八千多年历史;从出土的房屋遗迹、用火遗迹、劳作工具、动物化石等各类实物可以看到傣族先民翔实厚重、形象鲜明生动的无字史书 。
至少在三千多年前,傣族先民已经在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建立若干个小国,其中“勐掌”势力最大;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中将“勐掌”记为“乘象国” 。
公元前五世纪,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的傣族小国以“勐掌”为中心组成联盟国家,“勐掌”君王成为整个联盟国家的共主 , 各国民众称其为“诏隆”、各国君王称其为“哀隆”,“勐掌”也逐渐被称为“勐达光” 。
《华阳国志》、《后汉书》等汉文典籍将这个傣族联盟国家记为“哀牢国”,傣文典籍则记为“勐达光”(音译“达光国”、意译“中心国”) 。
公元前109年,汉朝吞并滇国(滇池、抚仙湖周边)后,征讨滇国以西的“昆明”、“嶲”等部族,顺势进入更西边的“勐达光”(哀牢国)领土设置军事据点(县);
之后百余年,“滇”、“昆明”、“嶲”等族多次反汉,皆被汉朝追入“勐达光”(哀牢地);傣族先民吸收了大量“滇”、“昆明”、“嶲”等族人口,最终形成势力庞大的民族集团 。
傣族人的习俗: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
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傣族的饮食文化: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 。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 。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 , 习惯用手捏饭吃 。
傣族是一个居住在海拔较低,地域平垣开阔之地(俗称“坝子”)的民族 。居住在坝子上的傣族,因气候、气温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其饮食文化最显着的特点是喜酸 , 故有“酸摆夷”之称 。
在傣族闻名遐迩的菜谱中,其名菜几乎都离不开酸 。作为调料的“酸”既有植物性的,如竹笋、酸橙;也有动物性的,如酸蚂蚁;还有经化学反应制成的,如醋(自酿) 。
傣族饮食嗜酸,一方面与其生活地域有关,傣族居住地都较燥热,酸性食品不仅能消食,而且能刺激食欲,预防中暑 。
傣族嗜食酸 , 这是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克服气温高等自然因素而逐渐形成且保留的 , 是一个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最朴素、最直接、最有效的一个习俗,也是傣族饮食文化中最显眼的亮点和最能体现民族特点的一种反映 。
傣族的由来傣族源于怒江、澜沧江中上游地区的哀牢人 。哀牢人是云贵高原的古人类之一 。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哀牢人在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创立了达光等部落联盟国家 。公元前二世纪末 , 达光王国开始与汉朝接触,因当时的达光王叫“哀牢” , 汉朝开始把达光王国称作“哀牢国” 。
在这之前 , 因哀牢人善骑大象,生活环境又与汉朝南方的越人相似,被汉朝误以为是越人的一支,把达光王国称作“滇越乘象国” 。
公元一世纪开始,位于达光王国东面的滇王国与其宗主国(汉朝)冲突不断,大量滇人(因其吸收了越文化,也称“滇越人”)涌入哀牢境内 , 哀牢人吸收融合了滇人后 , 初步形成现代傣族的雏形 。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傣族节日习俗
1、泼水节
【傣族的由来发展过程从新中国成立以及现状,傣族剪纸的历史和由来】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 。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 。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 , 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 。
节期一般是3天 。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 。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 , 大家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 。之后,妇女们各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尘” 。
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祝福 。接着成群结队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 。西双版纳每年过泼水节的时候,傣族群众都要在澜沧江举行声势浩大的龙舟赛,赛后就将龙船拆散放进佛寺的竹楼里保管,待第二年泼水节到来之前 , 再把拆散的龙船拼装起来,拼装龙舟就称之为“旱黑” 。
2、花街节
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 。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 。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长队 , 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 。
如果情投意合,两人就相约到凤尾竹下荔枝丛中,姑娘解下腰间的秧篾饭,掀开青翠的芭蕉叶,只见喷香的糯米饭用鲜花汁染成了一半金黄一半鲜红,以芭蕉叶相隔一层又一层盛满猪脊肉、油炸干黄鳝、腌鸭蛋等美食 。两人一起吃着,说着情话 。吃完秧蔑饭,提亲成婚的大事也就定下了 。
3、关门节、开门节
在这两个节日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 , 在佛爷佛像前念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 。从关门节到开门节的3个月内 , 是“关门”的时间 , 为一年中宗教活动最频繁的时期 。
礼佛,听佛爷讲经 , 7天一小赕 。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灯),举行“赶摆” 。关门期间,男女青年可以谈情说爱,但不能结婚,不能外出;待“开门”后方能结婚和外出 。
参考资料:
傣族剪纸的历史和由来傣族起源于怒江、澜沧江中上游地区;在傣族先民活动的澜沧江、怒江中上游一带,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古遗址 。
其中的“玉水坪遗址”(怒江州兰坪县通甸镇)经鉴定至少有一万多年历史、“塘子沟遗址”(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经鉴定至少有八千多年历史;从出土的房屋遗迹、用火遗迹、劳作工具、动物化石等各类实物可以看到傣族先民翔实厚重、形象鲜明生动的无字史书 。
至少在三千多年前,傣族先民已经在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建立若干个小国 , 其中“勐掌”势力最大;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中将“勐掌”记为“乘象国” 。
公元前五世纪,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的傣族小国以“勐掌”为中心组成联盟国家,“勐掌”君王成为整个联盟国家的共主 , 各国民众称其为“诏隆”、各国君王称其为“哀隆”,“勐掌”也逐渐被称为“勐达光” 。
《华阳国志》、《后汉书》等汉文典籍将这个傣族联盟国家记为“哀牢国” , 傣文典籍则记为“勐达光”(音译“达光国”、意译“中心国”) 。
公元前109年 , 汉朝吞并滇国(滇池、抚仙湖周边)后,征讨滇国以西的“昆明”、“嶲”等部族,顺势进入更西边的“勐达光”(哀牢国)领土设置军事据点(县);
之后百余年 , “滇”、“昆明”、“嶲”等族多次反汉,皆被汉朝追入“勐达光”(哀牢地);傣族先民吸收了大量“滇”、“昆明”、“嶲”等族人口,最终形成势力庞大的民族集团 。
傣族人的习俗: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 , 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
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傣族的饮食文化: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 。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 。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
傣族是一个居住在海拔较低,地域平垣开阔之地(俗称“坝子”)的民族 。居住在坝子上的傣族,因气候、气温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其饮食文化最显着的特点是喜酸,故有“酸摆夷”之称 。
在傣族闻名遐迩的菜谱中,其名菜几乎都离不开酸 。作为调料的“酸”既有植物性的,如竹笋、酸橙;也有动物性的,如酸蚂蚁;还有经化学反应制成的,如醋(自酿) 。
傣族饮食嗜酸,一方面与其生活地域有关,傣族居住地都较燥热 , 酸性食品不仅能消食,而且能刺激食欲,预防中暑 。
傣族嗜食酸,这是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克服气温高等自然因素而逐渐形成且保留的,是一个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最朴素、最直接、最有效的一个习俗,也是傣族饮食文化中最显眼的亮点和最能体现民族特点的一种反映 。
傣族的简介一、傣族,又称泰族、掸族等 , 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
二、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 , 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
三、傣族是泰国、老挝的主体民族,占泰国总人口的40%,傣族还是缅甸的第二大民族 , 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少数民族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26万余人 。
四、语言分三种方言,即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泐语、德宏地区的傣那语和孟连等地的傣绷语 。傣族也有自己的文字,按使用地区不同,可分为傣泐文、傣那文、傣绷文和傣端文四种 。长期以来,傣族人民用这些文字记载着傣族源远流长的历史 , 使大量文化典籍及民间手抄本得以流传至今 。傣族的民间艺术也丰富多彩,尤以音乐、舞蹈最为闻名 。

文章插图
五、傣族的服饰特点男女不同 。
男子服饰: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 。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 , 四季常赤足 。
女子服饰: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 。
青年妇女将长发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 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筒裙 , 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 。
傣族妇女都喜欢戴首饰 , 首饰通常用金银制作 , 空心居多 , 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 , 看上去亭亭玉立,仪态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 。
衣料多选用薄而柔软的乔其纱、的确良或有锦丝绸缝制 。衣裙款式在吸收传统服饰“精华”的基础上,朝着优美、轻柔、亮丽、淡雅的方向发展 。进一步显示出孔雀之乡的孔雀羽毛般绚丽多彩的特点 。
六、饮食文化: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 , 以大米和糯米为食 。
1、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 , 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出劳动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 , 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 。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 , 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
2、宗教食俗 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 。浴佛节(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 。还有把糯米饭泥炸后做成的麻脆等 。
3、节庆食俗 在西双版纳傣族中,一家盖房,全寨都要来帮助 , 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 , 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上众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 , 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
4、 酸肉 傣族传统风味菜肴,用牛肉经过腌制,而后炒制而成 。特点是酸香味浓,可帮助消化 。制法是将新鲜的黄牛肉用淘米水洗净,切成大片放入盆中,加入鲜花椒叶、盐、米饭拌匀,装入瓦罐,淋入白酒压实,上盖,用草木灰与泥巴合泥密封罐口,腌渍一个月即成 。将腌好的黄牛肉切成丝,与青蒜苗炒熟 。
5、火烧鱼 傣族传统家常风味菜 , 特点是软嫩鲜甜,原汁原味 。
6、腌牛头傣族传统家常风味菜 。
7、酸角:冬春两季,天高云淡 , 风清气爽,走进西双版纳的傣家村寨 ,很容易见到一种当地人们特别喜爱的果树——酸角 , 它树身高大,树干粗糙,枝叶扶疏,枝头挂着一串串、一嘟噜褐色的弯钩形荚果 。
8、虫类食品: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 。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
七、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地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 , 少数散居在附近其他州县 。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 。
- 法拉利由来创始人,法拉利公司的创始人是谁
- 黑筷子和白筷子哪个是公共筷子 白筷子和黑筷子的区别
- 土豆外面的红色泥土是什么 土豆外面的土是红色的
- 衣服上马克笔怎么去除,衣服上马克笔的痕迹怎样才能消掉小妙招
- 巴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巴国的国都是哪里
- 河豚鱼皮上的刺怎么刮掉,河豚鱼怎么刮鱼鳞
- 救电话20的由来,20是什么意思网络用语
- 我国重点治理的三湖,重点治理三河指的是哪三条湖
- 哪些情形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 安妮这个名字的寓意,annie是什么意思中文翻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