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名称的由来,大夫在我国古代是指什么

“大夫”二字最早出现在《周易》“乾坤之始,天地之母,大哉圣哉!萬物於生 , 乃順乎 天而 向 道”一篇中 。由于《周易》被认为是古代哲学的精华 , 所以“大夫”这个词汇也随之成为了一种普遍的尊称,用来指代古代学者、教育家、政治家、博士等身份地位高尚的人 。在古代社会中,“大夫”通常担任各种重要的职务 , 例如当官、治理百姓、传授知识等,因此这个词也逐渐演变为对职业或阶层的一个称谓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夫”一词也成为对绅士、学士、良民等儒雅有文学素养的人的尊称 。
大夫在我国古代是指什么大夫在我国古代是指官职 。
大夫,多义词 。大夫这个称谓,是古代的一个官职 , 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 。秦汉以后 , 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官职 。至唐宋尚有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 。旧时医生称为郎中,近现代以后随英文doctor译为大夫,念作(dàifu) , 后为医生,医师,至于民间仍有以大夫(dàifu)称呼者 。

大夫名称的由来,大夫在我国古代是指什么

文章插图
大夫的由来
大夫一称历史悠久,早在夏朝就有(《礼记》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 。后周成王制周礼,亦设有公、卿、大夫、士等官 。到是战国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士大夫” 。在此之前 , 士均排在大夫之后 。战国典籍中表示等级序列仍用“大夫士” 。《荀子·礼论》载:“大夫士有常宗 。”
《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 , 大夫士皆有功业 。”大夫士与士大夫表面看去只是前后颠倒了一下,实际上反映了一个重大的变化:大夫士强调的是等级;士大夫指的是阶层,它的特点是知识分子和官僚的混合体 。分而言之,无论在春秋以前或战国,大夫都指有一定官职和爵位的人 , 社会地位比士高 。
为什么从战国开始,士常常冠在大夫之前呢?这是随着官僚制度的兴起,士大显身手的结果 。一些出身士的人 , 靠着自己的才能,平步青云,出现了一批布衣卿相 。另一方面,战国时期的大夫与春秋时期也不大一样 。春秋时期的大夫,大部分是靠宗亲分封而来的 , 并且是世袭的 。
战国时期的大夫正演变为官僚体系中的一个职位和爵位,大夫中多数不再是靠宗亲分封 , 一般的也不再世袭,它们中的多数是由士升上来的 。“士大夫”是上述情况在观念上的反映 。从时代看,这一概念在战国中叶以后才流行开来 。
指居官与有职位的人 。《周礼·考工记》云:“坐而论道谓之王公 。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 。”用现代话说,士大夫是职能官 。《墨子·三辩》批评“士大夫倦于听治” 。这里泛指一切官吏 。《战国策·秦策二》载:“诸士大夫皆贺 。”
这里的士大夫指楚朝廷之臣与王之左右 。《荀子·王霸》云:“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 。”这里的士大夫指一切居官在职之人 。
《君道》又讲:“论德而定次 , 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各行其所宜 。上贤使之为三公,次贤使之为诸侯,下贤使之为士大夫,是所以显设之也 。”
士大夫指诸侯以下的官吏 。文官称士大夫 , 武官也称士大夫,《荀子·议兵》载:“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 , 士大夫死行列 。”《吴子·励士》:“于是(魏)武侯设座庙廷,为三行 , 飨士大夫 。”
大夫这个词什么时候有的“大夫”的由来
我国北方称医生为“大夫”,南方(尤其在农村),则称医生为“郎中” 。这种称呼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时期 。
唐末五代时期,朝政腐败,战祸频繁 。统治阶级穷奢极欲 , 甚至把国家的官职拿来卖钱 , 致使官衔泛滥,吏治更加黑暗不清 。当时,以官名相互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比如叫读书人为“相公” , 称工匠为“待诏”,卖茶人叫“茶博士”,当铺老板叫“朝奉”,有钱的人叫“员外”、“宣敬”、“奉斋” 。这既反映了当时卖官鬻爵的混乱,又反映了人民对那些封建官职的藐视;几乎社会上任何一个职业都可以用一个相应的官职名称来称呼 。
医生上至皇帝,下至平民谁都离不开,因此人们就用官职中品级极高的“大夫”、“郎中”来称呼他们 。但是,医生称“大夫”真正的起始,则要从我国宋代开始 。
在宋代,我国的医务制度和医学管理,都有了相当的发展 。当时负担管理医疗行政的官职很多 , 翰林医官院的医官就分为七级,官职有二十二种之多 , 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全大夫等等 。这样,医生称“大夫”就成了正式的称呼,并无起先那种对统治者所设官职的藐视,而成了对医生的尊称了 。这种称呼一直沿称至今 。
大夫的意思是不是医生现在,人们很自然地把医生称为“大夫”,而在古代,“大夫”是指朝廷的高官 。不过,要注意,它们的发音是不一样的 。那么,朝廷的高官是怎样成为医生的呢?
“大夫”是个官职,早在春秋时代就有“大夫”之称,而且按照职位高低不同,还分上、中、下大夫 。屈原就曾以“三闾大夫”的官位主持楚国的朝政 。唐代以后的“中散大夫”、“谏议大夫”等都是皇帝身边的重臣 。
医生在古代地位极低,是排在九流十家之外的不能入流的低贱职业 。医生在那时当然不能与官位高的大夫相提并论 。
到了唐末五代时期,战乱频繁,吏治腐败 , 卖官鬻爵成风,致使官衔泛滥 。当时 , 人们习惯以官名相称,读书人称“相公”,卖茶人称“茶博士”,有钱人称“员外” , 这样一来,医生被称为“医大夫”也就不足为奇了 。是 , 真正称医生为“大夫”是从宋代开始的 。在宋代 , 随着医学制度和医学管理的发展 , 医学的地位越来越高,医生也越来越受尊重 。宋代设有医官,官阶分“大夫、郎、医效、祗候”几个等贝级 。这样,称医生为“大夫”就成了正式的称呼 , 并一直沿用了下来 。到了:现代,封建官员“大夫”不复存在,医生便独占了“大夫”这个名称 。
大夫怎么称呼好大夫在古代,既是对医生的称呼,也是官职的一种 。
我国北方称医生为“大夫”,南方则称医生为“郎中” 。这种称呼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时期 。唐末五代时期,朝政腐败 , 战祸频繁 。当时,以官名相互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比如叫读书人为“相公”,当铺老板叫“朝奉” , 有钱的人叫“员外” 。这既反映了当时卖官鬻爵的混乱,又反映了人民对那些封建官职的藐视;几乎社会上任何一个职业都可以用一个相应的官职名称来称呼 。医生上至皇帝,下至平民谁都离不开,因此人们就用官职中品级极高的“大夫”、“郎中”来称呼他们 。
大夫是有固定职司的官署长官 。国君以下有卿、大夫、士,大夫指低于卿高于士的官僚阶层 。秦、汉以来,或置御史大夫 。北魏初置八部大夫,相当于尚书八座 。旋分尚书及诸外署为三百六十曹,以大夫为长官 , 分曹治事 。后又置六谒官,准右六卿,属官有大夫 。西魏、北周仿《周礼》置六官府,下属诸司长官皆名大夫 , 有上、中、下三等 。唐高宗时,亦曾改尚书省六部诸司郎中、殿中省诸局奉御,太子家令、率更、仆三寺长官为大夫,又改御史中丞为司宪大夫 。
【大夫名称的由来,大夫在我国古代是指什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