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由来和历史,安徽板面的来历是什么


安徽得名于其地理位置——安徽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淮河流域和江淮平原之间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时期 。在封建社会中,安徽地区被分为多个州、府和县,隶属于不同的封建王朝 。在清朝时期,安徽被划分为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两个道府 。1949年,安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份 。
安徽板面的来历是什么安徽曾与江苏是一家 。明末清初曾有江南省 。后清康熙六年,一道圣旨将两省拆开 。江苏取江宁的“江”字 , 苏州的“苏”字 , 起名江苏 。安徽则是取安庆的“安”字,徽州的“徽”字,起名安徽 。
安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呢1、夏商周:安徽分属不同的部落(扬越、百濮)和诸侯国 。
2、春秋战国(前770年-476年):安徽分属宋国、楚国、蔡国、徐国 。
3、汉:西汉 , 安徽先后分属为淮南国、庐江国、衡山国、六安国、荆国、淮阳国、梁国;东汉,省境长江以南属扬州,以北属徐州、豫州 。
4、三国至南北朝:三国鼎立期间,分属孙吴、曹魏二国 。
5、隋唐:隋统一中国后,境内分置庐江、谯郡、汝阴、淮南、钟离、戈阳、同安、宣城、新安、历阳 。唐分中国为十道,安徽分属河南道、淮南道、江南东道 。五代十国时期,淮北地区先后分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 南方(含江淮、江南地区)先后分属吴国和南唐国 。
6、宋元: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分属江南东路、京西北路、京东西路、淮南西路、淮南东路5个路 。宋室南渡,宋金对峙 , 金人据有淮北,南宋据有淮南、江南 。元代实行行省制,安徽先后分属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淮行省 。
7、明:明朝,属南直隶,安徽分属庐州府(合肥)、凤阳府、安庆府、太平府、池州府、宁国府、徽州府、徐州府、滁州府、和州府、广德府 。凤阳府为明朝的陪都明中都 。
8、清:清初灭南明,废南京,以南京原辖区域改设江南省 。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含上海)、安徽二省 , 安徽?。ㄑ哺а妹抛ぐ睬欤┫铰莞ń窈戏剩睬旄⒒罩莞⒛⒊刂莞⑻礁⒎镅舾⑿熘莞⒐愕赂⒑椭莞⒊莞?。这是安徽建省之始,取安庆、徽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简称“皖” 。
太平天国在安徽境内占领区建政是采取省、郡(州)、县三级管理体制,改清代的府为郡 。

安徽的由来和历史,安徽板面的来历是什么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安徽,简称“皖”,省会合肥,位于中国大陆东部,属于华东地区 , 介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东西分置而建省 。安徽得名于“安庆府”与“徽州府”之首字 。
安徽襟江带淮,沿江通海,经济繁荣,教育发达 。下辖宿州、淮北、亳州、阜阳、蚌埠、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安庆、芜湖、铜陵、宣城、池州、黄山等16个地级市 。
地跨长江、淮河南北,新安江穿行而过,与江苏、浙江、湖北、江西、山东、河南接壤,东西宽约450公里 , 南北长约570公里,辖境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1.45% 。地形地貌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组成,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 。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四大文化圈安徽与江苏、上海、浙江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 。
2014年,获得中国最幸福的省份荣誉,被列入中国首个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 。2015年,安徽省正式迈入中等偏上收入的快速发展阶段 。
2017年,安徽省生产总值2751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 , 比2016年增长8.5% 。
安徽地处中国华东地区,经济上属于中国东部经济区 。地理位置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 。
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东西宽450千米,南北长570千米 。辖境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1.45%,居第22位 。
安徽省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 。在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 。
其主要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 。安徽又地处中纬度地带,随季风的递转,降水发生明显季节变化 , 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区域之一 。
参考资料:
安徽这个名字什么时候有的安徽建省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 。
安徽省是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冲和国内几大经济板块的对接地带,经济、文化和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有着历史和天然的联系 。
安徽文化发展源远流长,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四个文化圈组成 。截至2017年底,安徽省下辖16个省辖市,7个县级市,54个县,44个市辖区 。
安徽的由来和历史,安徽板面的来历是什么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安徽地形地貌:安徽省平原、台地(岗地)、丘陵、山地等类型齐全,可将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区、江淮台地丘陵区、皖西丘陵山地区、沿江平原区、皖南丘陵山地五个地貌区 , 分别占全省面积的30.48%、17.56%、9.99%、24.91%和16.70% 。
安徽有天目,白际、黄山和九华山,三大山脉之间为新安江、水阳江、青弋江谷地,地势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渐次下降,分别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组成层状地貌格局 。
山地多呈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为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 。山间大小盆地镶嵌其间,其中以休歙盆地为最大 。
四川历史的由来是什么安徽省,简称皖 , 省会合肥市 , 位于我国华东地区,东边是江苏省、浙江省 , 西边是河南省、湖北?。?南边是江西省,北边是山东省 。
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 。
安徽省总面积14.01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6365.9万人 。
安徽的由来和历史,安徽板面的来历是什么

文章插图
在原始社会末期,安徽境内的淮北、江淮地区为淮夷方国及南下部落所建方国的领地,江南地区则为吴越文化地区 。
春秋战国时期 , 众多的方国、封国为北方大国和南方的吴、越、楚等北上的大国所兼并 。
亳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都 , 古寿春(今寿县)在战国时曾为楚国后期的首都 。
秦朝实行郡县制,境内长江以南属会稽郡、九江郡,以北分属泗水郡、砀郡、陈郡 。
两汉时期 , 安徽地区分属扬、豫、徐三州 。
安徽的由来和历史,安徽板面的来历是什么

文章插图
三国时期,安徽境内分别为魏、吴国所设扬州及魏国徐、豫4个州分领 。
两晋时期 , 安徽地区仍分属扬、豫、徐三州 。
东晋时期,淮北地区先后为“五胡十六国”中的刘汉、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燕等国先后占领,东晋收复淮北地区后,仍分属扬、豫、徐三州 。
安徽的由来和历史,安徽板面的来历是什么

文章插图
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均先后收复过淮北地区,领有江南地区,并长期以江淮地区为南北纷争的战场 。陈朝后期则以长江为限 , 江淮及以北地区分属北齐、北周 。南朝后期 , 安徽长江以北先后分属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 。
隋朝时期,境内分置庐江、谯郡、汝阴、淮南、钟离、戈阳、同安、宣城、新安、历阳 。
唐朝时期,安徽分属河南道、淮南道、江南东道 。
五代十国时期,淮北地区先后分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 南方(含江淮、江南地区)先后分属吴国和南唐国 。
北宋时期,分属江南东路、京西北路、京东西路、淮南西路、淮南东路5个路 。宋金对峙时期 , 金人据有淮北,南宋据有淮南、江南 。
元朝时期,安徽地区分属河南江北行省、江浙行省 。
明朝时期,安徽属南京管辖 , 分为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七府,以及滁、和、泗、广德四州 。
清朝初年设置江南省,包括今天的上海市、江苏省和安徽省 。撤销江南省后,分为安徽、江苏两省 。因安庆府为当时安徽境内的政治中心,徽州府经济发达,故取两府首字而得省名 。
民国初期,安徽省分为芜湖、安庆、淮泗三道 。
解放初期,安徽分为皖北、皖南二行署,皖北行署驻合肥市,皖南行署驻芜湖市 。
1952年 , 合并皖南、皖北行署,恢复安徽省 。
安徽现有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16个地级市 , 9个县级市、52个县、44个市辖区 。
【安徽的由来和历史,安徽板面的来历是什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