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研究方法一、历史上高姓的分布和迁移
春秋战国时期,高氏主要活动在华北地区,其中一支在战国后期,楚国灭越后 , 经吴越之地,进入楚国,最终到达海南 。
秦汉时期高姓的足迹已经遍布于华北、陕甘宁以及中原地区 。
东汉末期是高姓的鼎盛时期,在渤海莜县地区形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渤海高姓 。
西晋时,高姓主要向北和东北迁移 。
南北朝时,高姓因北齐的灭亡而被迫移民陕南和西蜀 。
隋唐时期,高姓主要的活动地仍在长江以北,但继续向四川和江浙地区迁移 。
五代宋元时期 , 高姓大批移民于江南各地 , 尤其是江浙地区 。
明末清初高姓进入了台湾 。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高姓大约有89万人 , 约占全国人口的1.15,排在第十五位 。
安徽为高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高姓总人口的15.6,占安徽总人口的3.1 。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北、陕西、河南、四川五省,这五省高姓占高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山西、湖北、浙江,这三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0 。
全国以皖豫陕冀为中心,向东北、西北、东南呈放射形的高姓分布带 。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高姓大约有9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为明朝第十九位姓氏 。
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高姓人口基本没有增长,远远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
600年中高姓人口纯增加率为4,净增加了4万 。
山东为高姓第一大?。颊甲芨咝杖丝诘?8.8 。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苏(12.5)、浙江(12.2),这三省高姓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甘肃、河北,这四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9 。
宋、元、明期间,高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西北迁移 , 特别是向江浙赣地区移民 。
全国重新形成了山东、江浙赣、陕晋三个高姓人口聚集地区 。
二、当代高姓的人口及分布
当代高姓的人口已达1 452万,为全国第十五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21 。
从明朝至今近600年中高姓人口由93万激增到1 450余万,达15倍之多 。
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 。
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1 000年高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 。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安徽、江苏三?。?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北、河南、四川、广东,这五省又集中了31 。
山东居住了高姓总人口的14.6 , 为高姓第一大?。际∽苋丝诘?.3 。
全国形成了渤海湾、东部沿海地区高比率的高姓区域 。
在近600年间,高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移动流 。
三、历史上的高姓郡望
1、渤海郡:西汉时置郡 。
此支高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守渤海太守高洪 。
【高姓的来源和历史的调查报告,关于高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研究方法】2、渔阳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后置郡 。
以渔水之阳得名 。
高隐、高瞻之后 。
3、广陵郡:汉时置 。
此支高氏,为吴丹阳太守高瑞曾孙高悝之后 。
4、河南郡:汉时改秦三川郡置郡 。
此支高氏,为鲜卑族高氏之后开基 。
5、辽东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所建郡 。
高瞻之后 。

文章插图
高姓的来源和历史简介春秋时期,齐太公吕尚(姜子牙)的六世孙齐文公吕赤有个后代即以先人封邑为姓 , 姓高 。
出自西周时期的齐文公吕赤之子公子高 。姜姓,原是炎帝的后裔,高氏则是炎帝的后裔,高氏的血缘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为高一 。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 。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 。
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 。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 。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 。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高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河北、江苏、安徽、浙江北部、湖北东部、甘肃西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 , 每平方公里的高姓人口达到2.7人以上,尤其在山东中部的地区高达6.4人 。
高姓分布密度表明:密度最高的(2.7万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8.1%,高姓人口大约641万;0.9-2.7万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2.2% , 高姓人口大约719万;不足0.9万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9.7%,高姓人口大约92万 。高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 。
高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表明:高姓在华北、东北、西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 , 在1.2%以上,尤其在甘肃河西走廊、山东中部、陕晋北部、黑龙江东北,在1.8%以上,有的达到3.6%以上,这部分高比例的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29.2% 。
在四川、重庆东部巫山,奉节、湖北大部及利川、湖 南北部、江西、浙江、福 建、台湾、广东东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 , 高姓频率在0.6%-1.2%,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30.5%;其他广大地区,高姓频率不足0.6%,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40.3% 。
高姓的来源和历史1、周朝时 , 周武王牧野之战平定天下,后封姜太公为齐国君主,太公六世孙被封于高地,人称公子高 。公子高之孙高傒助齐桓公夺位称霸 。其后裔是高姓中最重要的一支,成为当代渤海高氏的始祖 。
2、齐惠公的儿子公子祁 , 字子高,其后裔世为高氏 。
高氏的发源地虽说在今河南省境内,但自春秋以后的高姓却大都出自齐鲁之地 。战国或秦时 , 高氏已自山东迁入今河北、辽宁省境 。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高姓的名人:
高志航,中华民国空军将领,抗日英雄 。
高魁元 , 中华民国前国防部部长,现为中华民国总统府战略顾问 。
高华柱,中华民国前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行政院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防部部长 。
高清愿 , 台湾统一企业董事长 。
奉氏的起源从何而来一、出自姜姓 炎帝之后
源于春秋时的齐国,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姜太公的六世孙齐文公之子被封于高(有称今山东邹平东北部、也有称今河南禹县) , 人称公子高 。公子高的孙子溪(单人旁的xi)与齐襄公的弟弟小白是好友 。齐襄公后来被公孙无知所杀,于是溪联合其他大臣一起平定内乱,诛杀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齐恒公 。桓公继位后,为表彰溪的功劳,便允许他以祖父的字为姓,自此得姓高 。此得姓之记载,亦可见《广韵》 。
高姓在齐国得姓后,世世代代相继担任齐国的上卿之职,是齐国著名的官族之一 。至东汉时,其裔孙高洪出任渤海郡太守 , 任满后举家留居渤海郡 (tiao)县(今河北景县) , 子孙中名贤相继,进一步光大了先祖的基业 。以致后人在论及高姓郡望时,无不首推渤海 县 。
二、出自姬姓 黄帝之后
高姓来源之一相传出自西周王族周公之后,出自姬姓 。史称周公之子伯禽封于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数传至鲁惠公,有子名祁字子高,史称公子祁或公子高 。其后代遂以公子祁的字高为姓 。
三、源于上古 高元后人
《世本》载:“黄帝臣高元作宫室”,相传高元是为黄帝造高楼的建筑工匠 。据某些谱书记载 , 高姓的来源之一是高元的后人 。古代建筑以高为尊贵,高元筑高楼技艺高超,子孙引以为荣,遂以高为姓 。
四、出自鲜卑 改姓为高
相传出自十六国时期的鲜卑慕容部,据《魏书》记载:十六国之一的后燕国王慕容云祖父慕容和,称其是上古时期华夏族部落首领颛顼高阳氏之后 。因此以远祖的名号为姓,由慕容氏改姓高氏 。高云,在位三年 。此后 , 其后人中便有一支以高为姓 。
据《北齐书》记载:北齐文宣帝姓高名洋,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人,改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姓高,其后遂为高氏 。
北齐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为高氏所养 , 又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 。其后成为望族 。
另传,有高氏出自鲜卑拓跋部 , 由楼氏该为高氏 。
五、出自高丽 改姓为高
相传出自高丽族,高丽族的羽真氏、娄氏,进入中国后,改为高氏 。《通志·氏族略》有“羽真之为高、楚娄亦为高”,“是娄氏该为高氏”的记载 。
高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渤海(今河北景县)、辽东(今辽宁义县西)、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西北)、河南(今河南洛阳东北)、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有继(待查)等郡望堂号为世人所知 。

文章插图
- 小琴丝竹寓意,竹丝的药用功效
- 滥伐林木罪追溯标准是如何规定的,滥伐林木罪追溯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 保护环境宣传语,保护环境的宣传语
- 笑寒的名字寓意,姓名寓意查询
- 拨开的榴莲可以不放冰箱几天 榴莲打开后不放冰箱可以放多久
- 辽宁美食有什么,辽宁必吃的“特色”美食小吃这些不可错过
- 开心一日游的心情说说,姐妹游玩发朋友圈的短句
- 生活中还有哪些判别方向的办法 生活中还有哪些判别方向的办法可以请教周围的
- 黄瓜蘸酱的酱汁怎么调 黄瓜蘸酱的酱怎么调
- 臭干子怎么制作出来的 臭干子制作方法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