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习俗中秋节习俗: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 , 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 , 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
在月下 , 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 , 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 , 在家的,在外地的 , 都要算在一起 , 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 , 大小要一样 。
中秋节有哪些传统风俗简单中秋节的风俗一:祭月
《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祭月源于远古初民对月的崇拜,后来作为天体的月被人格化 , 成为月神 。历代皇家称月神为夜明之神,道教兴起后称月神为太阴星君 。而民间则多认为月神是女性,是嫦娥,称她为月姑或月姐 。
祭月在上古作为季节祭祀仪式被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后,民间就缺少了祭月的消息,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王家才能与之沟通,祭月成为皇家的专利 。
随着社会的发展 , 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仿照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 , 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 , 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少数民族祭月的活动内容除了与汉族的中秋节相似外 , 还有极富民族特色的一系列活动 , 比如壮族的祭月亮,所以也叫“祭月节” 。中秋祭月仪式是一种古老的祭祀礼仪,表达人们祈求月神降福人间的一种美好心愿 。
中秋节的风俗二:赏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世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 , 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 。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 , 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
一年四季皆有明月,为何要在中秋赏?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试图解释了这个问题:“月之为玩,冬则繁霜太寒 , 夏则蒸云太热,云蔽月,霜侵人,蔽与侵俱害玩 。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 。稽之天道,则寒暑均;取之月数,则蟾魄圆 。”他从天气角度给出了解释 , 这个解释在今天的科学角度看来是合理的 , 秋季中期,北方干冷气流迫使夏季一直回旋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上空的暖湿空气向南退去,空气中水汽降低,天空中的云雾少了,因而出现秋高气爽、夜空如洗的天气 , 所以月亮显得分外皎洁,使人产生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感觉 。除了自然原因外,人们选择一年中的“中秋”前后赏月还有历史原因,早期月亮祭祀选择在秋季进行,那时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月亮上,能充分领略到平常习焉不察的月亮之美 。而当时上层人士对月亮的认识开始趋于理性,不再是单纯的崇拜,就渐渐把圆月当成了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象进行欣赏 。所谓的“良辰美景”心态,便是如此 。从历代赏月诗歌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神话的痕迹,桂树、白兔、嫦娥是常见的意象,也证明了古代月亮神话对赏月风尚的浓厚影响 。
中秋节的风俗三:拜月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 , 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 , 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 , 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而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样盛行“拜月”风俗 。
中秋节的风俗四:吃月饼
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 , 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 “太师饼” , 此乃中国月饼的“始祖” 。
据说起源于唐代 。《洛中见闻》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 。北宋之时 , 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 。后来演变成圆形 , 寓意团圆美好 , 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思念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 。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
中秋节的风俗五:观潮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由西往东注入杭州湾,流入东海 。钱江涌潮为世界一大自然奇观,,它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古时杭州观潮,以凤凰山、江干一带为最佳处 。因地理位置的变迁,从明代起以海宁盐官为观潮第一胜地 , 故亦称“海宁观潮” 。“钱江秋涛”闻名国内外,早在唐宋就已盛行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钱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 。海潮来时,声如雷鸣 , 排山倒海,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
观潮始于汉魏(公元一世纪至六世纪),盛于唐宋 (公元七世纪至十三世纪) , 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 。
中秋节的风俗六:赏桂花
桂花有“九里香”之誉,是我国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传统名贵花木 。自古以来 , 人们把桂花及其果实视为“天降灵实”,作为崇高、美好、吉祥的象征 。因此人们称誉好的儿孙为“桂子兰孙”;把“进士及第”或考上了状元,称之为“蟾宫折桂”;把月宫称为“桂宫”,以“桂魄”比喻月亮 。而且,我国劳动人民还以桂花和月亮为题材,创造了许许多多优美动听的神话故事 , 世代相传,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嫦娥奔月,吴刚捧出桂花酒”的神话故事,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在中秋节赏桂花更是别有滋味 , 因为桂花寄托着人们对甜蜜生活的追求和赞美 。
中秋节的风俗七:玩花灯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 。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 。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
中秋节的风俗八: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 , 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 。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 , 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 。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
中秋节的风俗九:饮桂花酒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 , 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 , 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 。到了现代,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 。
中秋节的风俗十:烧宝塔
《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 , 有多孔 。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 。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 。直至夜深,无人观看 , 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 。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 , 填入树枝烧起火来 。同时还燃烟堆 , 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 。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 , 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 。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 。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 。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

文章插图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中秋节的习俗有如下:
1、吃月饼
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 。象征着大团圆 , 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

文章插图
2、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
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 , 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 , 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 , 盼着 。

文章插图
3、燃灯
燃灯以助月色,中秋夜,灯内燃烛 , 系于竹竿之上,瓦檐上、露台上等高处,俗称“树中秋” 。

文章插图
4、赏月
这是古人雅俗同好的一件快事,富人多自搭彩楼,好游者则或登于山、或泛于水 , 而又必备核肴酒浆,文人赋诗,俗士讲古,往往通宵达旦 。

文章插图
5、吃桂花鸭
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 。“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 , 肥而不腻 , 味美可口 。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 。“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 。
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 。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

文章插图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1、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 , 至今已历史悠久 。“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 。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 。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 。直到唐朝的初年 , 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
2、中秋节的习俗是祭月、燃灯、赏月、追月、观潮、猜谜、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竖中秋、耍禄仔、扎灯笼、玩花灯、烧斗香、拜祖先、舞火龙、听香、烧塔、中秋宴俗、玩兔爷 。
?
扩展资料:
中秋节地位: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最早起源于初唐时期,唐朝时期已经有了中秋节活动,而宋朝时期是我国中秋节活动比较盛行的时期,而在明清时期,中秋节的地位已经与春节的地位没有什么区别了,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东亚和东南亚的某些地区也会过中秋节,在华人华侨的主要聚集区,中秋节的气息会更加明显 。

文章插图
【中秋节的习俗有什么,中秋节的习俗】
- 蜜蜂一般采什么状态的花,蜜蜂是如何区分不同的花来产出不同的花蜜
- 宣威火腿上的白点是什么,宣威火腿要腌多少天可以晒干
- 涵易这个名字的寓意,涵字取名的寓意是什么
- 蝴蝶的触角有什么用,蝴蝶头上的触角有什么作用
- 东风风光580用什么发动机,风光580用的什么发动机怎样
- 为什么有的鸡下绿壳蛋,家养的鸡和饲料养的鸡的营养区别
- 钧浩的意思及寓意,儿子取名的寓意女孩
- countif函数的使用方法,excel中countif函数怎么用法
- 南瓜子热量高,南瓜子的热量高吃了会增肥
- 珞珈山的由来,珞珈山名字的由来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