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锅什么材质好 砂锅哪种颜色的好


知乎上有个高赞答案 , 关于辣椒是不是属于贫民食物 。辣椒的问题先放一边 , “贫民食物”这个概念吸引了我 。食物本身没有高下之分 , 但是享受食物的时间、地点、环境、手法不同 , 好像真的会有不同 。
张佳玮说声音是有味道的 , 土豆牛肉汤被炖到闷闷的咕嘟咕嘟声、油条在油锅里膨胀的滋呖呖声、炒饭虾仁和蛋花在锅里翻腾的沙啦啦声是冬日里最好的起床铃声 。几句话没有写完 , 谦妈的大脑已经自动识别出了“咕嘟咕嘟...”声 , 这是你喜欢的声音 , 是砂锅在火上冒泡的声音 , 特别适合现在这个阴寒湿冷的天气 。
咕嘟咕嘟 , 谦妈这就来数数我喜爱的“砂锅”店 。
第一家 , 或者说引领我走进砂锅世界的 , 是谦妈上高中那会去过的一家店 , 开在晋城二中自行车停车场门口 。那时候的谦妈首次住校 , 拥有了一日三餐吃什么的决定权 , 小伙伴带我去了那家店 , 只卖砂锅米线、肉丸汤、火烧三种食物 。低低矮矮的两间平房 , 老板好像是回民 , 男生去了就在外间 , 大大咧咧地要份大碗肉丸、两个饼子 , 吃完就走 。女生们则要羞涩很多 , 两三个人相跟着 , 挨着坐到里间 , 这个不要海带、那个要多放蔬菜 。带我去那个女伴不吃素丸 , 老板每次颤颤嗦嗦端上来以后 , 她先要把丸子细细地挑出来放我锅里 。十多年过去 , 具体味道已经记不住了 , 只留下了咕咕嘟嘟的热气 , 和记忆中小女生凑在一起细碎绵密的友谊 。
也在母校附近 , 有二中人割舍不断的“二胖” 。学校坐落在西大街 , 出校门左拐 , 步行十分钟左右快到大十字时 , 路北一间朴素的小店 , 名叫“二胖擀面皮” 。店如其名 , 擀面皮是一绝 , 面皮和调料都和其它地方不同 , 面皮像是手工制成 , 洁白劲道 , 弹性十足 , 但并不顺滑 , 调制以后细小的褶皱会吸入很多料汁 。砂锅米线配菜简单 , 米线要比别家粗一点 , 细碎的酸菜漂浮在汤面上 , 汤底清爽可口 。在二胖 , 经常是米线没吃完 , 汤已见底 。凤台小区东入口处 , 也有家“二胖” , 味道总是觉得和大十字的不太一样 , 但是生意也很好 , 总是坐满了人 。
大十字往南走几米 , 进入南大街 , 路西是家砂锅老店 。用排骨、丸子、鸡块、牛肉等配菜和米线、宽粉、饺子、面条互相搭配 , 均价十五元左右 。点餐后 , 会给你分配一个小碗一双筷子 , 大家围着几张圆桌坐下 , 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 。
和这种砂锅类似的 , 最经典的算是小宋 。小宋黑砂锅在文昌街喜临门生活港对面 , 老板很任性 , 经常不开门 。如果恰好路过 , 又恰好开着门 , 不妨进去试试 。小宋实行排队准入制 , 一间店面只放得下四张桌子 , 里面有空位后 , 老板就按顺序叫人进去 , 报餐 , 交费 , 等到砂锅快好时 , 阿姨会过来发碗筷 。你点餐老板经常要发表意见 , 指点你今天吃个什么吧 , 等餐时老板还要出来看着 , 这个小姑娘别吃面包了 , 一会砂锅吃不完 , 那个小伙子去隔壁带个卷薄馍垫垫 。泽州路上泽州农商行营业部南边胡同里有个小耿黑砂锅 , 味道和小宋略不同 , 偏清淡 , 很家常 。很出名的晋北车站砂锅也是这种砂锅 , 这两三年市区开了几家加盟店 , 谦妈觉得味道一般 , 不知老店是不是会更好一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