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在湖南的地位 湘潭风水起名( 二 )


“马太效应”是人口发展的自然规律 , 越是人多的地方 , 就会有更多的人往那里聚集 , 最后的结局 , 多半是土地不堪重负 , 粮食供应不足 。在这样的情况下 , 由官府主导移民 , 是有先见之明的举措 。
今天的江西 , 常住人口超过4600万 , 而湖南已有6800万人 , 数量远超当初的移民地江西 , 人口的天平经历了一次反转 。江西如今的人口比起元末明初的两千多万已经翻番 , 当时的江西为什么只能容纳这么点人口?其实正是粮食产量决定了人口的极限值 , 几千年来 , 中国的农耕技术一直徘徊不前 , 作物种类增加缓慢 , 而最终能够助推人口闯关的番薯、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都还没有进入普及 , 两千万人 , 已经超过江西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够养活人口的极限了 。
没有足够的粮食 , 再说什么“存天理 , 灭人欲”都没意义了 。
江西的开发 , 始于东晋南渡 , 晚于江浙地区 , 却远远早于湖南 。北宋时 , 江西人口曾经居于各省之首 , 到了明朝 , 江西人口在全国十三布政司中居第二位 , 财富户口殷盛 。那时 , 湖南之于江西 , 是一片地广人稀的荒芜之地 。
明朝的移民 , 与历朝历代有所区别 , 它是非战争时期政府主导的移民 , 历史上的移民 , 如“永嘉之乱”、“安史之乱”以及元末农民起义 , 多是在北方发生战乱情况下 , 民众被迫南迁 。洪武大移民 , 始于政府主动调控 , 是一场基于资源与人口严重不协调背景下的战略规划 , 然而 , 移民带来的离乡之痛 , 成为几代人无法忘却的记忆 。

湘潭在湖南的地位 湘潭风水起名

文章插图
牌匾往往反映了一个家族的美好期待 。
湘潭在湖南的地位 湘潭风水起名

文章插图
曾氏祠堂后面的巷子极窄 , 稍微胖点就有点腾挪不开 。
[空间里的移民]
江西与湖南的地理对称性
江西与湖南 , 地理上同属于“江南丘陵地区” 。两者之间 , 有一种地理上奇特的“对称性” 。
两省北部都有大湖 , 在湖南是洞庭湖 , 在江西是鄱阳湖 , 它们包揽了中国淡水湖面积的前两名 。从地貌上看 , 湖南是三面环山,朝北敞口的凹形盆地 , 江西为东西南部三面环山,中部丘陵起伏 , 一个整体向鄱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的巨大盆地 , 两省不仅纬度相同 , 地貌也出奇地类似 。不太相同的地方是 , 江西北部临近长江与鄱阳湖的位置有庐山 , 一峰突起 , 而湖南同样位置的岳阳则没有这样的高山 。
湖南简称“湘” , 江西简称“赣” , 都是以省内主要河流命名 。河流及其形成的流域 , 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的生命线 。在湖南 , 洞庭湖水系汇集了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 , 在江西 , 鄱阳湖水系收纳了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河流 , 且两省大湖都在北部 , 主要河流赣江与湘江都是由南向北流淌 , 两省的经济中心都在水系最大的河流流域之中 , 两省地理格局何其相似 。
盆地和河谷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主要选择地 , 江西有著名的吉泰盆地、赣州盆地 。从赣江流域迁徙而来的江西移民 , 主要迁徙方向依然是河谷和盆地 , 只不过这次河流换成了湘江及其支流 , 湘江所经过的盆地 , 有衡阳盆地、长沙盆地、湘潭盆地 , 支流有浏阳盆地 , 这些盆地 , 成为江西移民的主要落脚点 。而规模庞大、土地丰富的大湖平原更是农耕民族向往的理想国 , 历史上的鄱阳湖平原向湖南的移民 , 多移向洞庭湖平原区域 , 这也是一种对于过去生产生活习惯的延续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