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惊蛰的由来

惊蛰(jīngzhé) , 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每年3月5日或6日 , 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 ,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 , 渐有春雷萌动 ,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 , 春雷始鸣 , 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蛰是藏的意思 。

惊蛰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惊蛰的由来

文章插图
惊蛰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惊蛰的由来与含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 , 万物出乎震 , 震为雷 , 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 , 始雷发东隅 , 众蛰各潜骇 , 草木纵横舒 。”实际上 , 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 , 大地回春 , 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 , “惊而出走”的原因 。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描述已是进入仲春 , 桃花红、李花白 , 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 。按照一般气侯规律 , 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 , 雨水渐多 , 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 。
惊蛰节气的由来
农耕时期以农为本 , 二十四节气就是人们部署农事的标杆 , 它在秦汉时就已完整确破 , 始终沿用至今 。但是在小孩们看来 , 节气只是随口背诵的歌谣 , 只是零嘴儿一直 。因为每到一个节气 , 老庶民家中总举行这样那样的祭奠或庆典典礼 , 同时备些特点食物或瓜果供奉 , 供奉结束分与孩子们享用 , 寓意驱灾辟邪、迎福纳吉 。
齐鲁一带流行天井里擀饼烧鏊子 , 意思是经过烟熏火燎将家中的虫害杀死;山西雁北风行惊蛰吃梨的食俗 , 梨谐音“梨” , 吃梨寄意与益虫分离(梨);陕西地域流行炒盐水浸泡过的黄豆 , 锅里收回“噼里啪啦”声 , 人们就以为害虫在锅里被炒逝世了 , 寄予了虫尽丰产来的美妙欲望 。
惊蛰 ,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 个别处在农历二月前后 , 因此也被称为“仲春节” , 它是民间主要的传统节日 , 老百姓管它叫惊蛰节 。这天要举办典礼祭祀雷公 , 因为雷公是天界专门担任打雷的仙人 。对他进行祭祀 , 燃烧大批纸钱 。俗话说“春雷响 , 万物长” 。春天里 , 庄稼生长须要更多的水分 , 但春天降雨很少 , 易呈现旱情 , 因此人们借惊蛰之日祭祀雷公 , 期求往年雨水充分 。
此外 , 官方各地惊蛰这天还停止一些风趣的运动 , 多与虫害有关 。因为惊蛰当前 , 气象逐步变暖 , 虫类也开端成长发育 , 为了保障有个丰收年、保佑人畜安全 , 人们想尽措施“毁灭”虫害 。
惊蛰 , “蛰”就是“藏”的意思 , 冬天到了 , 很多动物躲起来冬眠 , 叫入蛰;到了第二年大地回春时再钻出来 , 叫做出蛰 。大地回春 , 雷声渐多 , 旧时人们认为植物之所以可能从蛰伏中醒来 , 是由于由雷声惊醒的 , 因而 , 就有了惊蛰的说法 。
惊蛰节气的气候特点
“春雷响 , 万物长” , 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 , 气温回升 , 雨水增多 。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 , 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 , 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 , 沿江江南为8℃以上 , 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 , 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