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蛋”是很多朋友的少年回忆,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有过这样的一天:妈妈煮好自认为最坚硬的鸡蛋(也有的家庭会用鸭蛋,甚至用鹅蛋“作弊”),郑重地装进蛋袋里,挂在孩子的脖子上 。这是用来和小朋友们比赛碰蛋的宝贝,如果能够击破其他所有蛋,就可以称为“蛋王” 。当然,无论它是不是蛋王,最终都摆脱不了被吃的蛋命 。

文章插图
看不出左边的小朋友如何才能赢
除了“碰蛋”以外,还有很多地方会“画蛋”,用彩笔在煮熟的鸡蛋上画出吉祥的图案,或者把全蛋染红、染蓝 。这些小小的习俗,历史其实相当悠久,足足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当时画蛋和碰蛋都发生在寒食节,就是那个“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的寒食 。
(一)画蛋:属于蛋的艺术早在新时期时代,中国各地就出现了鸟崇拜的现象,孕育小鸟的鸟卵应该也会成为崇拜对象 。到了商代时候,鸟卵崇拜应该更加普遍,因为《诗经·商颂》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民认为本民族的血脉就来自玄鸟鸟卵 。通常认为,鸟卵和生殖崇拜相联系,寄托着人们对生育的希望 。至今江苏一些地方的人家,如果有新生命出生,家人还要准备许多熟鸡蛋赠送给亲友,即所谓“送红蛋”,以示庆贺和喜气 。

文章插图
送红蛋
如果要把鸡蛋再装饰精美一些,还可以在鸡蛋上绘画 。先秦文献里就已经记载有“这种装饰蛋”了,《管子》中说,“雕卵然后瀹之” 。《洛阳伽蓝记·河间寺》中说,“晋室石崇,乃是庶姓,犹能雉头狐腋,画卵雕薪 。”石崇以富闻名,这里的“画卵”指他生活豪奢 。鸡蛋是生活常用的食物,一一作画似乎没有必要,很可能并非在蛋上作画,而是染色 。
从南北朝开始,画蛋和寒食节搭上了钩,而且演化出更高一级的“镂鸡子” 。南朝梁的宗懔《荆楚岁时记》说寒食节里会“镂鸡子”,北齐的曲阳(今属河北)人杜台卿在《玉烛宝典》里谈到,寒食节时候的画卵“染蓝茜杂色,加雕镂,递相饷馈,或置盘俎 。”“蓝茜”指得是蓝草和茜草,都是植物染料,蓝草所染自然是蓝色,茜草染出的是红色,可见当时普通民众在寒食节里大多把彩蛋染成红蓝二色 。染色之后还要加以“雕镂”,工艺更加复杂了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现在有的地区的彩蛋依然染成红蓝两色
到了唐代的寒食节,由于国力富强,贵族追求豪奢,“蛋的艺术”更加兴旺 。韩鄂《岁华纪丽》卷一说寒食节画鸭蛋互相赠送,“寒食:一月寒食,三日断火 。画鸭 。注:俗彫画鸭子,以相饷 。”敦煌文献中有唐代郑馀庆《大唐新定吉凶书仪》,在《节候赏物第二》里说“寒食(赏)假花、龙毯、镂鸡鸭(子)、子推饼、鞭、秋千、气毯、饧(饴)粥”,南北朝时候的“镂鸡子”习俗也被唐代完整地继承下来了 。
那么,怎么对鸡蛋加以“雕镂”,什么叫做“镂鸡子”呢?这个问题还挺麻烦,因为按照我们的常识,蛋壳薄脆易碎,很难雕出清晰的图案 。过去有人提出,“镂鸡子”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生鸡蛋先以小口破之,出蛋清、蛋黄,取空壳“画卵”;
第二种可能,熟鸡蛋剥去蛋壳后,在蛋白上加工;
第三种可能,在熟鸡蛋的壳上雕出图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