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的原因 什么是尿崩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编者按: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是指精氨酸加压素不同程度的缺乏或各种原因导致肾脏对精氨酸加压素敏感性降低,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功能性障碍的一组综合征 。该疾病临床特点为多尿、烦躁、极度口渴、大量饮水、低比重尿与低渗尿 。除此之外,关于尿崩症,你了解多少呢?
尿崩症有哪些症状?
尿崩症最主要的2个症状为多尿、烦渴 。这2种症状也常见于糖尿病患者 。此外,尿崩症还可能出现夜尿增多、遗尿、尿液无色、皮肤干燥、便秘、肌无力、烦躁,甚至脱水、睡眠障碍等症状 。若不能及时治疗,尿崩症可能会导致永久性肾损伤 。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患尿崩症的婴儿可能出现易怒、营养不良、生长障碍、发热等症状 。
为什么会出现尿崩症呢?
通常认为,引起尿崩症的罪魁祸首是一种激素——精氨酸加压素(又称抗利尿激素) 。这一激素影响肾脏对尿液的浓缩过程,当精氨酸加压素浓度降低时,可使尿液变稀、尿量增加 。目前,关于导致精氨酸加压素异常的病因尚不明确 。不过,某些因素可能会发挥作用,如垂体及附近部位的肿瘤、下丘脑或垂体损伤、下丘脑分泌精氨酸加压素不足、头颅损伤、脑膜炎和结核等脑部感染性疾病、遗传因素、特殊药物、肾脏疾病等 。不同类型的尿崩症的具体病因存有差异 。
中枢性尿崩症:由精氨酸加压素减少或缺乏导致,可分为遗传性中枢性尿崩症、获得性中枢性尿崩症和特发性中枢性尿崩症 。遗传性中枢性尿崩症较少见,可能与精氨酸加压素-神经垂体素运载蛋白(AVP-NP II)基因突变有关 。获得性中枢性尿崩症可能由于头颅受伤、肿瘤、全身性感染等原因导致精氨酸加压素异常而继发尿崩症 。而特发性中枢性尿崩症原因不明,研究认为可能与自身抗体相关 。
肾性尿崩症:由肾脏对精氨酸加压素的反应异常导致,可分为先天性或获得性肾性尿崩症 。获得性肾性尿崩症可能的病因包括肾囊肿、双侧泌尿道梗阻解除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囊性肾病变、髓质囊性肾病变、肾淀粉样变性等肾脏疾病,干燥综合征、镰状细胞疾病等其他疾病,高钙血症,长期低钾血症,锂剂、两性霉素B、地塞米松、多巴胺、异环磷酰胺、氧氟沙星、奥利司他等药物 。
妊娠期尿崩症:在极少数情况下,妊娠会导致精氨酸加压素紊乱,尤其是妊娠晚期 。这可能与胎盘释放的一种降解精氨酸加压素的酶相关,也可能由于妊娠导致口渴阈值降低、频繁饮水,及其他典型的生理变化降低肾脏对精氨酸加压素的反应 。一般情况下,妊娠期尿崩症可在分娩后数周内缓解 。
如何诊断尿崩症?
临床上,由于尿崩症的症状并不典型且与其他疾病的症状相似,尿崩症的诊断存在一定的难度 。在全身体格检查、询问病史的基础上,往往还需要进行下列检查:
尿常规:明确尿渗透压、尿比重,以及是否存在尿糖等 。
血浆精氨酸加压素:正常人随意饮水情况下,血浆精氨酸加压素(AVP)为2.3~7.4 pmol/L,禁水后可明显升高 。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的血浆AVP则不能达正常水平,禁水后无增加或增加不多 。
禁水-加压素试验:比较禁水前后及使用血管加压素前后的尿渗透压变化 。禁水一定时间,当尿浓缩至最大渗透压而不能再上升时,注射加压素 。正常人注射外源性AVP后,尿渗透压不再升高;中枢性尿崩症患者体内AVP缺乏,注射外源性AVP后,尿渗透压明显升高;肾性尿崩症在禁水后尿液不能浓缩,注射加压素后仍无反应 。
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可以采取MRI扫描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下丘脑或垂体等部位是否损伤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