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 , 一座座具有灵活多样性以及全场景优势的“有声图书馆” , 正在各地公共图书馆、城市书房乃至社区、公园、地铁等处“崭露头角” 。 “有声图书馆”虽然占地面积不大 , 资源储备却很丰富 , 人们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 , 就可以轻松享受内容丰富的听书服务 。
 “鸟欲高飞先振翅 , 人求上进先读书 。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 每天可阅读的信息令人目不暇接 。 虽然现在阅读形式更加多样、阅读方式更为便捷 , 但心无挂碍地坐下来潜心阅读 , 对不少人来说仍是件奢侈的事 。 正因如此 , 从上下班路上听听资讯、小说 , 到空闲时闭上眼睛听听在线课程 , 再到加入“有声图书馆” , 越来越多人喜欢上了“听书” 。 据调查 , 2020年我国有三成以上的成年国民有听书习惯 , 有声阅读规模持续扩大 。 从“看书”到“听书” , 从“无声”到“有声” , 有声阅读让书香更加沁人心“鼻” 。 用耳朵“阅读” , 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读书“姿态” 。
【用耳朵“阅读” 与书香为伴(金台随笔)】某种程度上 , 有声阅读不仅解放了双手 , 还解放了双眼 , 优质的声音、顿挫的情绪还有助于增进用户对内容的认知 , 让阅读成为“悦读” 。 与此同时 , 每个人的阅读需求不一样 , 传统的纸质书很难满足大量读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需求 , 而有声阅读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 。 一方面 , 今天的有声阅读内容十分丰富 , 它不局限于传统广播的有声小说、评书 , 还包含了党史学习、经管人文、少儿教育等分类更加细化的产品 。 另一方面 , 有声阅读使得获取知识更加便捷 , 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知识层次、不同行业特点的人群都能够寻找到符合各自需求的产品 , 增强文化获得感 。
 更为关键的是 , 当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 许多人情不自禁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 , 能够静下心来潜心读书、耐心咀嚼知识的时间颇为有限;而有声阅读因其便捷化 , 适应了个人移动通信工具普及的大趋势 , 加之存储方便、容量大 , 能够满足人们即时阅读的需求 。 不必时刻捧着书本、专门找时间读书 , 只需灵活利用吃饭、通勤、户外娱乐等碎片化时间 , 就能随时随地开启阅读模式 , 用耳朵感知书里的精彩、体验阅读的愉悦 。
 需要正视的是 , 尽管有声阅读已经成为获取知识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 , 但伴随产业快速发展而来的 , 还有有声阅读市场上游资源分散、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 此外 , 特殊群体无障碍使用有声资源的目标还没有很好实现 。 只有规范发展 , 建立完善规则与标准 , 有声阅读行业才能拥有更好未来 。 对于个人阅读而言 , 也需要不断拓展阅读的边界 。 从阅读体验来看 , 有声阅读更适合通俗易懂的书籍 , 比如小说、人物传记、历史科普等 。 如果人们渴望深度思考、阅读学术著作或者专业性较强的书籍 , 或许还需要回归到传统的文本阅读方式 。
 无论是读书还是听书 , 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 。 科技的发展可以改变阅读方式 , 却改变不了知识积累与学习的规律 。 “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阅读的关键词从来都是持之以恒 , “不积跬步 ,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 无以成江海”的规律不会改变 。 从这个意义上看 , 有声作品帮助人们走出了“因声而听”的第一步 , 但“因听而思”“因听而悟”还得靠读者自己 。 (宋静思)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18日 第 05 版) 
 责编:张靖雯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