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巫神或阴阳用一块砖头,写上鬼符箓,把此砖放置在窑掌里,长期保存,据说鬼魅再也不敢为祟作怪了 。
安土神的习俗乡村仍有,城镇难以见到 。
为了避邪,有的地方在院子内有置隐壁墙的习俗,也有的地方在墙顶上放置泰山石敢当,有的地方则写有“一善”的圆头小碑 。
暖窑 主人乔迁居住新窑,邻居纷纷前来祝贺,是谓暖窑 。
暖窑多在晚上举行 。乡间村子不大,三五十户人家,和睦相处,一家住新窑,全村都喜,于是邻居们你提一瓶酒,他拿一块肉,孩子们手拿一张画(空手是不该去的),纷纷赶到新窑主人家,主人站在门外笑脸相迎,小孩子放一串鞭炮,更增加喜气 。主人早备好了下酒菜,让客人们尽情地喝,尽情地说笑 。客人们也不拘束,或蹲于地上,或坐于炕头,喝个不亦乐乎,有的即兴唱起酒曲,更增添喜庆色彩 。
酒暖人心,人暖家庭,欢歌笑语,热气腾腾,夜阑方散 。
暖窑之日,同时安锅,安好锅,请一异性亲朋生第一把火,取众人拾柴火焰高之意 。有的地方还要动响器,即敲铜锣或其他铜器 。
乔迁也暖窑或暖房 。城市居民住楼房也暖房,也邀约亲朋聚会,在房中饮酒,增加喜气 。
住窑一般父亲居中窑,兄左弟幼 。中窑也称正窑,由长房居住 。
弟兄分家,亲朋好友携带灶具、碗筷看望,为之添家 。
境内群众居住和经济条件有直接关系 。解放前,贫苦百姓多住土房土窑或用片石砌窑盖房,土墙土院,土炕破锅台,柴门破窗,十分简陋 。财主富户修建布局巧妙、精雕细刻的四合院或套院 。砖石砌面,穿廊抱厦,既遮风雨又有威严感 。靖边青阳岔有一官吏,在镇上修筑有60多孔窑洞的四合大院,并有很讲究的大门门楼 。米脂县财主富户较多,建筑更为讲究,其中,姜氏庄园、常氏庄园、杨家沟马氏庄园皆很有气派和特色 。
榆林、神木、绥德、米脂城内有不少四合院,或窑或房,颇为美观,尤其是榆林城的更为讲究 。榆林城素称“小北京”,群众住宅多为“四合院”砖木结构瓦房,院落有一进、或二进、三进(穿院) 。过去富户门庭楹角雕刻,内外各设迎墙照壁,大门以里又设二门,还有过庭 。大门、住房五脊六兽阳合瓦布顶,门路台阶整齐;正方多五楹,三明两暗,两旁另设耳房,穿廊虎抱,雕梁画栋,门楼装饰飞檐兽头,变化多端,很有特色 。个别富户,门前竖旗杆,蹲石狮子,大门为水磨的砖砌门楼,门内有照壁,二进中有月亮门,分前后院,后院内眷居住,前院是书房、会客室等,隐墙照壁,鸟兽峥嵘,楹桷雕刻,曲径通幽,甚为雅致,如入北京之四合院 。但一般居民住一进两开平房,院落也小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居住条件大大改善 。群众多修砖石窑洞、房屋,尤其是1979年以后城乡掀起修窑建房热,所以有“男人女人穿红袄,有钱没钱都修窑”之谚语,面积增多,质量提高,款式新颖,美观大方,坚固耐用,窑房内布局多样,客房、卧室、厨房,应有尽有,也有设浴室、暖气等设备的 。油漆门窗,安装玻璃,室内室外,装饰一新,宽敞考究,大异旧时,但尚有一些简陋的住处,尤其是偏僻山村,土窑、土屋、土墙、土院,还可以见到,但这些窑洞住人的较少 。随着移民搬迁,空的窑洞更多 。
旧时为避战乱,群众多居住在山间偏僻处,而今都尽量选择地势低平之处修建 。
清末民国初年,战乱频繁,榆林财主富户多在石崖或土崖上凿洞,修建崖窑(府谷叫窨子),有的崖窑里有井泉,有仓库,设计颇用心,建造颇费力,至今虽不住人,但在崖畔上仍可见其遗迹 。也有的在山上构筑寨堡,供村民们集体居住,遗迹也有 。
- 转向柱生锈正常吗 转向柱生锈要紧吗
- 可以从方向盘磨损程度判断公里数吗
- 淘宝客定向计划怎么设置
- 别克君越转向灯继电器在哪里
- 大溪水命的人床头朝这个方向最妙
- 福特车方向盘锁了怎么开
- 幼儿园教师节led标语
- 茶室坐向风水 茶馆布置风水
- 今年风水大利什么方向 风水大利的流年方位
- 1984的鼠一生婚姻走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