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发育的温度与时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水温 28 ℃ 内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水温升高而时间减少 。孵化率的高低与水温呈正相关关系,以同一批卵进行对比试验的结果是:水温 15 ℃ 时为 80 % ; 20 ℃ 时为 94 % ; 25 ℃ 时为 98 %。

文章插图
泥鳅受精卵孵化水温范围为 18 一 31 ℃ ,适宜水温为 20 一 28 ℃ ,最适水温为 24 一 25 ℃。孵化时间随水温高低而不同。即孵化时间与孵化温度、孵化积温呈负相关,水温在 14 一 21 ℃ ,平均水温 18 ℃ 时,受精卵出膜需 46 小时 45 分钟;水温在 21 一 24 . 5 ℃ ,平均水温 22 . 5 ℃ 时,受精卵出膜需 30 小时 40 分钟;水温在 23 一 26 ℃ 范围内,平均水温在 24 . 5 ℃ 时,受精卵出膜需要 27 小时 40 分;而在水温 25 . 5 一 29 ℃ 范围内,平均水温在 27 . 5 ℃ 时,受精卵出膜只需 22 小时 。
泥鳅的卵子受精后,原生质向一端移动,形成胚盘 。受精后 2 小时 15 分,当水温 16 ℃ 时开始第一次卵裂而进入 2 细胞期 。受精后 2 小时 30 分,当水温 19 ℃ 时进行第二次分裂而进入 4 细胞期,也有个别卵已完成第三次分裂而进入 8 细胞期 。受精后 7 小时 15 分,当水温 19 . 5 ℃ 时进入桑葚期,有的已发育到囊胚期 。受精卵 10 小时 45 分,当水温 17 ℃ 时,细胞逐渐下包,进入原肠初期,有的已发育原肠中期 。受精后 28 小时 15 分,当水温 14 ℃ 时,胚体形成,但尚未出现肌节, 。受精后 34 小时 40 分,当水温21 ℃ 时,胚胎上形成13 个肌节,眼泡出现,尾部出现 KuPffev氏泡 。受精后 36 小时 15 分,当水温 17 . 5 ℃ 时,肌节增多至 17 节,耳囊出现;有的已有 22 个肌节,肌肉能够轻微收缩,卵黄囊成为梨形 。受精后 46 小时 45 分,当水温 19 ℃ 时,心脏形成,每分钟收缩 24次,有少量血液,但血管尚未形成;头部嗅囊长成,尾部脱离卵黄囊,能来回摆动 。再经过 2 小时,鱼苗即从卵膜中孵出 。
受精卵经过 48 小时 45 分钟以后,鱼苗从卵膜内孵出,全长达 3 . 5 一 3 . 7 毫米,肌节共 40 节,躯干部 27 节,尾部 13 节 。体色呈透明状,背部具有稀疏的黑色素 。卵黄前端上方有胸鳍的胚芽 。卵黄前端和头部具有孵化腺 。2 对鳃丝裸露,可见到鳃丝内有循环的血液;消化道呈直线形,位于卵黄囊的背部,末端(肛门)被鳍褶封闭 。卵黄囊位长囊状,前端膨大,紧贴腹部下方,与体轴平行排列 。吻部突出,口未开启;吻端具有黏着器官,鳅苗借以使身体悬挂在水草或石块上 。系统已形成,居维氏管在卵黄前端,比较粗大,因此和水的接触面也较大,起着呼吸作用 。
刚孵出的泥鳅全长 3 . 5 一 4 毫米,身体透明,不能自由活动,只能用头部的吸附器附在鱼巢或其他物体上,以腹部的卵黄为营养 。经过 3 天左右,卵黄被吸收完,苗体才能游动并开始摄食,此时应将其转移到鳅苗池饲养 。培育泥鳅苗种,土池比水泥池要好,因土池能更好地培育浮游生物,可为泥鳅苗种提供更适口的开口饵料,土池水质比水泥池更加稳定 。
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方法
目前,由于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不够成熟,普遍存在转食阶段存活率偏低的“瓶颈”问题[2],鳅苗生产成本偏高,养殖的鳅种主要依赖野生捕捞,数量、质量和规格都无法得到保障,严重影响泥鳅养殖业的发展 。现阶段鳅苗开口饲料大多以蛋黄、鱼粉、豆浆、轮虫、卤虫幼体、豆饼粉糊、微粒子配合饲料为主[3-5],而投喂鲤鱼配合饲料粉料匀浆液上清液进行开口没有成功的经验 。
- 常见的泥鳅鱼养殖方法主要有哪些?
- 温室大棚应该如何养殖泥鳅?
- 泥鳅在家里清水能养吗?
- 泥鳅苗养殖技术有哪些?
- 泥鳅养殖技术有哪些
- 现在人工养殖金蝉需要准备什么?
- 京东云客服电话人工服务电话 京东云客服怎么报名
- 现在养泥鳅需要多少成本还有钱赚吗?
- 养蜂人工怎样分蜂呢?
- 网箱无土泥鳅要怎么养殖可靠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