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元朝、明朝,写严陵、钓台的诗词作品较少 。这与元代定都大北京,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把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密切相关 。钱塘江的交通要道风光不再,往来桐江的达官贵人自然少了 。
到了清朝初期,经水路过桐庐者又开始增多 。做过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在《严陵江》中写道,“千嶂桐庐道,清风几溯回 。不知天子贵,犹是故人来 。”曾任直隶巡抚的李光地,回闽省亲过钓台时作诗,“匿名青海岸,沉迹桐江滨 。”

文章插图
严子陵钓台
在一众过钓台时以诗言志的人中,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夜发严滩》是一个特例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她把当时临安行都、朝野人士的卑怯自私,描绘得淋漓尽致 。她也没有饶恕自己,认为自己的苟活苟安,无颜面对严光的盛德 。
晚清军机大臣瞿鸿禨和清末民初的李经羲可以说是到过桐庐、游过钓台的最大官员 。瞿鸿禨为善化人(今长沙),他过七里濑时作诗曰,“日气淡澄波,行舟送来往 。游空濑鳞跃,负高人语响 。”李经羲在清朝曾任云贵总督,辛亥革命后在北洋政府中也官居高位,他游钓台时题诗:“劫后山川倦眼看,江深五月葛衣单,鱼龙蔓衍随潮起,谁把丝纶下钓竿 。”
清朝末年,一些大家闺秀、女中豪杰游钓台并注入新解 。如光绪年间浙江省著名女史史剑尘写道,“云台诸将功名重,不及先生老钓竿 。”在擅诗文字画的杭州女性黄屦笔下,严陵钓台是:“半夜客星惊太史,满江征棹拜先生 。云台谁识烟波趣,笠泽终寻鸥鹭盟 。历历翠岩看不足,一竿春雨画眉声 。”
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小说家、知名报人孙玉声在《题钓台》中写道,“百尺从何理钓丝,高台遗迹大离奇 。岂因已奏安刘绩,敝屐勋名故托辞 。”直到1961年冬,郭沫若先生曾游钓台,作诗提出“岭上投竿殊费解”的疑问,并发表“由来胜迹流传久,半是存真半是猜”的中肯见解,解答了很多人心中对钓台和严子陵的疑惑 。

文章插图
桐庐县城居民在吊索桥上学严子陵高台钓鱼 。
睦州诗派:
醉来引客上红楼,面前一道桐溪流

文章插图
“歙州行尽又严州,烟雨空蒙载远游 。”历史上,在睦州、严州、桐庐、分水出现了一个写富春江山水人文诗作的独特现象,这个跨越1000多年历史的群体被称为“睦州诗派” 。
唐代诗人章八元为桐庐诗作者的代表之一,他在《归桐庐旧居寄严长史》中说,“昨辞夫子棹归舟,家在桐庐忆旧丘 。三月暖时花竞发,两溪分处水争流 。近闻江老传乡语,遥见家山减旅愁 。”唐宪宗年间进士施肩吾,写桐庐诗作11首,在诗中介绍了家乡美名在外、山奇水秀、商业发达 。
在唐代,桐庐还有一个响当当的人物章孝标,他在母亲去世后守墓15年,形成“乌鹊郡巢,麋鹿共处”景象,桐庐县衙上报朝廷 。唐宪宗下诏:“此孝子之标的也 。”凤翔少尹、国子司业杨巨源,专门写诗《送章孝标校书归杭州因寄白舍人》:“曾过灵隐江边寺,独宿东楼看海门……若访郡人徐孺子,应须骑马到沙村 。”

文章插图
桐君山
唐代方干属桐庐奇才之一,屡举进士不第,后隐居绍兴鉴湖,诗作37首,其中一首《思江南》中写有“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他还写有《题严子陵祠》“先生不入云台像,赢得桐江万古名”;《与乡人鉴休上人别》“一枝竹叶如溪北,半树梅花似岭南”;《怀桐江旧居》“春潮撼动莺花郭,秋雨闲藏砧杵村”等诗句 。
- 现代鹅舍搭建图片大全【养鹅必看】
- 五一劳动节手抄报模板 五一劳动节的手抄报图片 简单
- 脚气的症状有哪些 脚气是什么症状图片
- 皂角刺的功效与作用图片 皂角刺的功效与作用点
- 早晨充满正能量的句子图片 早晨充满正能量的句子
- 铸造工艺品 风水物品铸造图片
- 风水中的青龙带印图片 风水龙的图片
- 手被刺扎了的图片 被刺扎到会怎么样
- 母猪产死胎的各种图片 母猪 死胎
- 日照哪里有看风水的先生 日照金顶风水图片大全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