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勤奋名言事例( 六 )


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 。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 。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 。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了他 。
上学期间,陈景润酷爱数学 。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他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讲 。课后布置的习题他也认真去做 。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 。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 。陈景润对于解题,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 。陈景润不懂就问,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涩和胆怯 。他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老师一起走一段路,并且一边走,一边问问题 。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 。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 。但他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 。长久以来,‘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 。”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
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1966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
【感悟】做学问要有陈景润那样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取得巨大的成就 。青少年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那么应该怎么去做呢?这里提供两种方法借鉴:1、鞭策法:让警官、好友监督自己,自己要尽量配合 。2、自制法:为自己找一个奋斗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是你最在乎最怕失去的 。然后为了那个目标,让自己勤快起来 。并且可以在醒目的地方贴上自己的目标提醒自己。
16.爱读书的陶行知
陶行知小时候十分聪明 。他常到邻村叶家玩,看到厅堂里的对联字画,就用竹条在泥地上描摹 。他到了读书的年龄,家里却无力缴纳学费,幸好有位秀才在附近开馆教书,很喜欢聪明好学的陶行知,愿意免费收他为学生 。这样,6岁的陶行知就得到了接受启蒙教育的机会 。9岁时,陶行知来到外婆家,外婆见他聪明伶俐,就把他送到吴尔宽先生的学堂伴读,陶行知这才正式入学 。在那里,陶行知练出了一手好书法 。启蒙教育结束之后,他便进入学堂,读四书五经 。
10岁时,因父亲失业,陶行知只得半工半读 。他每天砍一担柴,挑到城里卖掉后再去上学,每天往返20里,就这样学完了四书五经 。这时的陶行知已深知读书对穷孩子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因此学习更为刻苦自觉 。他听说距黄潭源村15里的小南海航埠头曹家,有一位满腹经纶的前清贡生王老先生在主持学馆,便前去求学 。王老先生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便免费让他伴读 。
少年陶行知迫于生活的压力,不能一心读书,必须经常参加劳动 。他有时替父亲挑瓜、挑柴进城出售,有时帮母亲挑水、洗菜 。崇一堂校长见陶行知勤奋好学,便允许他免费入学 。这样,15岁的陶行知进入了崇一学堂 。由于基础扎实,他一入学就直接被编入二年级,毕业时,他的成绩名列第一 。在崇一学堂读书期间,陶行知既学现代科学知识,又没丢下古典文学 。因为家境不好,他向崇一学堂的同学借来唐诗选本,在吟诵之余将一本书工工整整地抄完了 。还书时,同学的父亲问陶行知唐朝诗人中最推崇谁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杜甫和白居易 。”并说::“杜诗沉郁有力,多伤时忧国之作;白诗通俗易懂,道出民生疾苦 。”同学的父亲为陶行知有这样的想法而感到惊奇,他认为陶行知一定会有所作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