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蜂蜜结晶了还能不能吃要怎么做?

蜂蜜是生活中常见的营养滋补品,一般刚买回来时多为粘稠状液体,但在存放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变成固体,尤其是在低温环境下更为明显,事实上这就是蜂蜜的结晶现象,那么一般蜂蜜结晶了还能不能吃要怎么做?

一般蜂蜜结晶了还能不能吃要怎么做?

文章插图
原理:葡萄糖从蜂蜜中析出
蜂蜜结晶和水变成冰一样属于自然现象,事实上所有自然成熟蜜在一定条件下都会结晶,原因是蜂蜜是糖(主要是葡萄糖和果糖)的过饱和溶液,而葡萄糖又有容易结晶的特性,当环境发生变化时葡萄糖的溶解度会降低,那些无法被完全溶解的葡萄糖会从蜂蜜中析出来,从而导致蜂蜜出现自然结晶的现象 。
因素:蜜种、温度及水分等
蜂蜜结晶实质上是葡萄糖结晶,因此蜂蜜中葡萄糖含量相对越高的蜜种则越容易结晶,同时蜂蜜结晶与环境温度有很大的关系,原因是温度会影响葡萄糖的溶解度,也就是说环境温度越低时蜂蜜相对越容易结晶,另外蜂蜜结晶还与蜂蜜的含水量有关,含水量越低的蜂蜜越容易结晶,反之则越不容易结晶 。
【一般蜂蜜结晶了还能不能吃要怎么做?】营养:完全不影响营养价值
蜂蜜结晶是蜂蜜固有的一种自然现象,和水变成冰一样没有任何内在上的改变,因此对蜂蜜本身的营养价值完全没有影响,而且对蜂蜜的食用也没有什么不便之处,仅仅只是个别蜜种结晶后直接食用可能稍有糙口感而已,简而言之蜂蜜结晶后完全不影响食用,这与蜂蜜变质或过期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 。
恢复:最简单的是提高温度
蜂蜜结晶后想要恢复成液态非常的简单,其中最简单且最直接的方法是提高环境温度,温度升高后葡萄糖的溶解度也会升高,那些析出来的葡萄糖晶体又会溶解到蜂蜜中,但加温时一定要将温度控制在60℃以内,原因是蜂蜜中的酶类对高温的非常敏感,超过60℃时酶类会失去活性而降低蜂蜜的营养价值 。
蜂蜜不结晶是怎么回事?
蜂蜜是糖的过饱和溶液,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而葡萄糖有易结晶的特性,当环境发生改变时葡萄糖的溶解度也会降低,无法被溶解的葡萄糖便会从蜂蜜中析出来,因此蜂蜜结晶实质上是葡萄糖结晶,也就是说任何天然成熟蜜都会发生结晶现象,完全不结晶的蜂蜜一定不是纯天然成熟蜜 。
蜜种:蜜种不同结晶难易度不同
蜂蜜不结晶的原因可能是蜜种差异,事实上有些蜜种在自然条件下很难出现结晶现象,原因是蜂蜜结晶的难易度其实取决于蜂蜜中所含的葡萄糖和果糖的比例,比例越大的蜜种越容易结晶例如油菜花蜜、椴树蜜、荆条蜜等,反之比例越小的蜜种则越不容易结晶例如枣花蜜、龙眼蜜、槐花蜜等 。
温度:低温环境下蜂蜜容易结晶
蜂蜜结晶的难易程度会受温度的影响,原因是温度会改变葡萄糖的溶解度,温度越高葡萄糖的溶解度也越大,反之葡萄糖的溶解度也越小,也就是说温度较高时蜂蜜不容易发生结晶现象,温度较低时蜂蜜则比较容易结晶,这也是为什么夏天蜂蜜不易结晶而存放在冰箱中的蜂蜜容易结晶的原因 。
水分:含水量多的蜂蜜不易结晶
蜂蜜结晶的难易程度会受含水量的影响,原因是含水量多的蜂蜜过饱和程度也非常低(自然成熟蜜中水分的含水量大约在17~25%左右,未成熟蜜的含水量甚至可达50%以上),从而导致即便在低温环境下葡萄糖很难从蜂蜜中析出来,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这种蜂蜜结晶的速度非常慢甚至可能不结晶 。
结晶核:蜂蜜结晶核被人为去除
蜂蜜在贮藏过程中大部分会因结晶而产生分层或变成固体状态,从而导致哪些对蜂蜜结晶不了解的消费者误将其认为是白糖而影响销量,因此很多蜂蜜商家便采用破晶核工艺人为去除了蜂蜜的结晶核而使蜂蜜不再发生结晶现象,甚至有些不良商家直接往蜂蜜中掺麦芽糖浆而使蜂蜜永久不结晶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