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蜂盈利模式 起底“便利蜂模式”( 二 )


首先你需要先打开APP找到扫一扫,然后拿起一件商品,扫描它的条形码,想象一下,你一手提着包,还要腾出手一手拿商品一手拿手机,关键是付款完成后,你还需要到收银台排队让店员核对商品和付款信息,可能考虑到店员在核对过多商品会耗费太多时间,目前自助购物限制9件商品以内 。
门店自提更多的是对送货上门的一种补充,据采访人员观察,顾客自提也是在收银台完成,如果收银员来负责自提交货,会降低收银效率;但如果安排专人负责,又会增加人员成本 。
这样来看,送货上门应该更为刚需一些,不过仅仅靠店里的几个店员来配送,运力肯定是不够的,但自建物流团队在短期内也是很难实现的 。目前好几家便利店连锁都入驻了外卖平台,这种轻模式也看起来更加经济实惠 。
整体来看,便利蜂并没有通过一个APP与其他的便利店形成足够有竞争力的差异化,补贴停掉后如何吸引顾客继续停留在APP,可能是便利蜂之后需要思考的问题 。
是超市还是便利店?
之所以说便利蜂是一家不像便利店的便利店,是因为它的很多玩法都与便利店的经营逻辑背道而驰,这也让很多便利店从业者大呼看不懂 。拿一位从业者的话来说:“他们是典型的颠覆性人才,这是要颠覆便利店的商业本质啊,太伟大了!”
目前便利蜂一共有5家门店,全部位于中关村,其中有三家是属于商铺,只有两家是底商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底商一般位于住宅建筑的一二层,因为属于商业配套设施所以租金相对便宜,而商铺则相反,不仅租金贵而且还要计入很大一部分公摊面积 。
据一位便利店从业者透露,一般底商的租金每平每天约8元左右,而商铺的租金则要比这多出至少三分之一,至少在12元左右 。
【便利蜂盈利模式 起底“便利蜂模式”】便利蜂不仅大部分门店都开在了商铺,店铺面积上也是大手笔,在店铺陈设上更是把“不差钱”演绎到了极致,处处都是被浪费的店铺面积 。
通常便利店的面积都在几十平到一百平左右,由于便利店的客单价和毛利都相对较低,所以在选址和店铺利用上都有很大的讲究,原则就是——每一块地方都要发挥出它的作用 。
但便利蜂却硬是把便利店开成了“奢侈品店”,面积也堪比超市 。拿中关村创业大街天使大厦店和苏州街银科大厦店的这两家电来说,天使大厦的这家面积有200平左右,一进门的走廊宽到已经不像走廊,完全可以再陈列下几个货架 。
而银科大厦店有上下两层,加起来有400平左右 。没走进这家店的时候以为就只是门口所见的面积,走进去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走到尽头右拐还有一个二三十平左右的房间,而里面只空荡荡的摆了两个货架 。
走到尽头右拐是一个空荡荡的房间
楼上的“宽敞”程度更是惊人,面积与楼下相当的的空间里,有三分之一零散的摆放了一些可以供顾客站着用餐的桌子,还有三分之一重复的布置了楼下也有的熟食窗口和饮料冷柜,剩下的地方则全部是空的,楼上整体看起来就是一个宽敞整洁的杂物间,没有太多实际效用 。
二楼空荡的一角
另外,便利蜂的几家店全部都没有收银陈列,这应该也是处于“干净整洁”的考虑 。但事实上,收银陈列是便利店很重要的一部分 。不管是超市还是便利店,收银台周围都会摆上一些口香糖等小商品,顾客往往会顺便买一些走 。
除却收银陈列,收银台的空间设置上也是有悖便利店逻辑的 。一般收银员距离背后货架的距离应该在半米左右,这样一转身就可以拿到背后的商品 。但是在便利蜂的收银台,收银员需要向后迈出一两步步才能拿到商品 。而一来一回之间就需要时间,在客流量大的时候,就会造成顾客等待时间的变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