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跨界合作成功3法则

越来越多的跨界(crossover)营销 , 让品牌俨然越来越不务正业 , 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已积累相当丰厚资产的品牌 。而这些品牌则坚信 , 跨界合作的方式可以有效更新成熟但趋于审美疲劳的品牌形象 , 充分连接有更高价值预期的年轻消费者 , 甚至可能以此找到品牌创新的捷径 。这就像一场双方获益的政治联姻 , 从中交换到各自需要的利益 , 反倒可能比一见钟情的“投缘”走得更为稳固长远 。
于是 , 设计师合作限量款、品牌联名产品、邀请明星成为产品经理、软性内容植入等方式层出不穷 , 让人眼花缭乱 。而移动社交的全新交互体验与丰富玩法更是为品牌的跨界合作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
品牌如何跨界营销 , 才能获得理想中双赢且1+1>2的价值呢?以下提供了3条成功法则 。

品牌跨界合作成功3法则

文章插图
法则1:跨界之前先确定边界
跨界营销法则首先要“合作双方必须门当户对” , 品牌恪守这一法则 , 甚至挑选一个明星代言人需要长达一年以上的时间 。以往的跨界合作 , 特别是两个品牌之间 , 需要严格考察双方是否实力相当、调性匹配、产品共同性 。这当然没有错 , 谁也不希望身边站着不相称的伴侣 。这些条件依然重要 , 但如今的品牌恐怕需要重新定义门当户对 , 才能由此确定自己的边界 , 从而让跨界产生理想中的价值 。
边界1:核心消费者对品牌抱有何种期待 。
并非指消费者如何认知产品功能 , 而是他们认为在其生活中 , 有和没有品牌及其产品 , 将会产生何种“大不同” 。对于现在的跨界营销来说 , 最重要的就是双方拥有高度重合的同一类消费者群体 , 让他们惊喜地发现 , 自己喜欢的二者成为一对CP , 这种公开撒糖的行为本身就可以瞬间飙升好感度 。
边界2:品牌名下什么是可以拿出来合作的 。
就像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 , 而是背后两个家族的事 。同理 , 品牌的跨界合作也是 。营销行为由市场部门主导 , 但任何创新或者深度的合作方式都很可能涉及采购部、研发部、销售部等多方内部协同 , 市场部门很难独立做出决策;当合作的双方面临同样状况时 , 复杂程度就会倍增 。这也是大部分品牌的跨界营销经常停留在双方logo印在一起这种比较浅的合作程度的原因 。
【品牌跨界合作成功3法则】法则2:明确自己要跨什么界
除了高度重合的核心目标消费群体这一基本条件外 , 好的跨界营销成立的重要条件就是 , 品牌选择了一个能给自己带来“反差萌”的方式 。这也是以往的跨界营销谨慎有余而创新不足之处 。
跨界本身就是碰撞出新鲜刺激的过程 , 品牌越是能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地“不务正业” 。移动社交时代的数字营销前所未有地拓展了这种可能性 。
以内容合作领域的跨界为例 , 曾经广受小朋友们喜爱的科普动画片《海尔兄弟》本身就是一次大型跨界 , 甚至有网友戏称 , 海尔冰箱才是自己买过最贵的周边产品 。但除了角色形象与命名之外 , 《海尔兄弟》并没有最大限度为品牌带来价值 。当变形金刚中的人物淡定地说出要先喝完舒化奶的台词时 , 对品牌而言显然比前者的合作有了更高ROI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