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扑的商业模式 虎扑的商业化之路探索( 二 )


到2006年时,虎扑的注册用户已经接近100万的规模,并且跻身Alexa全球前1000位 。雪球越滚越大,用户愈来愈多,考验也随之而来 。虎扑开始经历任何一个论坛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刻骨铭心的阶段——如何在用户规模爆炸性增长的同时确保论坛的质量 。
从论坛到门户
随着用户量的增大,论坛质量会逐渐水化,这几乎是任何论坛都挥之不去的魔咒 。虎扑的应对之策是坚决删除与篮球内容无关的帖子,删除并无实质性内容的回复 。“当时也有点文艺青年的诉求,觉得要是你们都说废话的话就别在这说 。”程杭坦言 。此外,虎扑每年都会发起倡导高质量发言的运动 。
除了防止水化这种所有论坛面临的共性问题,虎扑还需要应对体育主题论坛特有的问题——一群非理性的用户 。
因为竞技体育的特殊性,不同球星的粉丝群,不同球队的支持者,甚至不同地域的用户之间极易因为比赛的输赢产生对立,这些很可能造成论坛的分裂 。为此,版主和管理员会严格“监控”用户的言论,毫不手软地删除各种过激的侮辱性言论 。虎扑的“小黑屋”曾让不少用户吃过苦头 。
当然,只靠堵是堵不住的,虎扑还会采用疏导的方式,通过细分论坛的板块,比如开辟各支球队专区等方式疏导不同用户的需求,以此减少冲突,平衡整个论坛的气氛 。
正是这些严格的质量把控措施确保了虎扑这趟列车在高速飞驰的过程中不至于失控,也让它从扯淡社、西陆等众多同时代的篮球论坛中脱颖而出 。
对于篮球论坛这样以兴趣聚集的社区,封闭账号体系下的论坛运营得当的话很容易保持高黏性和高活跃,但是也会给创始人带来虚幻的成功感,因为再好的运营也无法敌过行业规律 。大部分垂直论坛的发展路径都惊人的相似:“精英产出—用户增加—论坛水化—精英流失—论坛死掉”——这几乎已经成了一道诅咒,无数论坛倒在了它的面前 。
如果虎扑一直只是坚持做一个纯粹的篮球论坛,很有可能早已经死掉了,至少也是继续默默无闻 。但是程杭及早意识到了论坛这一形式的局限,开始又一次颠覆自己,尝试从封闭论坛向开放门户转型 。
程杭的愿望是做一个服务广大体育群体的网站,因此注定了虎扑论坛要走开放的路线 。但是用户规模和论坛质量总是成反比的,两者不可兼得,在扩张的过程中,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手段,最多也只能够减缓论坛水化的速度,而资深用户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将论坛用户的新陈代谢能够控制在一个可以承受的水平 。
想要做到这一点,方向无非两个:开源和节流 。
所谓开源,就是通过新的服务招揽更多的用户 。为此,2007年,程杭先后又创建了分别主打足球和赛车运动的GoalHi和helloF1两家网站,意图复制虎扑的成功 。
所谓节流,其实就是想办法留住资深用户 。具体方式依旧是通过板块的划分将不同层次的用户区隔开来,避免影响资深用户的使用体验 。
2007年,程杭回国,与几位合伙人共同创办了上海雷傲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始公司化运营虎扑 。此后,虎扑逐渐从论坛向门户转型,在增加所覆盖运动门类的同时,也进一步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先后涉及线下活动、电商和游戏 。
2012年4月,程杭将hoopCHINA、GoalHi和HelloF1三个独立网站全部统一到了hupu.com的域名之下,只是这个域名就花了程杭上百万元 。至此,一个综合型的体育门户终于初具雏形 。
商业化探索
从决定转型门户的那一天起,商业化探索就必须被提上议事日程,对于之前纯做内容运营的虎扑团队来说,这无疑又是一场对自己的颠覆和不断试错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