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样式檀香炉 风水檀香炉


民国版《桂平县志》石龙“福寿桥”的记载
福寿桥:一名大桥在县西九十里,武平里石龙圩中,砌用方石长四丈一尺,广一丈,桂贵同衢 。考碑文桥乃明天启年间,武平里平安村陈明威一人捐资创建,至清道光十九年重建 。亦陈姓出力不募异性之财,相传明威当日有一女适贵县,因归宁值大雨山水暴涨,难以迈步,请于明威逐建此桥 。迄今三百余年,凡有所修筑均陈姓自为之 。不审明威昔年有何设誓或贻嘱也 。

龙的样式檀香炉 风水檀香炉

文章插图
明天启四年(1624年)武平里平安村绅士陈明威独力捐款千金建石龙圩福寿桥 。桥长4.1丈,宽1丈,用方石砌成,为桂平至贵县主要通道 。

龙的样式檀香炉 风水檀香炉

文章插图
除了历史的记载之外,在石龙流传有一段关于“福寿桥”的美好传说,可以说是石龙的标志性的传说,我花了半个月的空余时间,今天终于把这个传说撰写出来,给广大的石龙乡亲一起分享 。

龙的样式檀香炉 风水檀香炉

文章插图
关于福寿桥的传说石龙是贵县与桂平交界的一个小圩,圩中两条河水环绕着,与贵县只是一河之隔 。而当时没有桥,欲要通往贵县只能涉水而过 。明朝天启元年,武平里平安村有个绅士名叫陈明威,他有一个女儿嫁贵县地,因为返外家时下大雨遇到河水暴涨,想过河显得十分困难,陈明威因此想到在这里建造一条桥,既可让女儿经常回来相见,又能方便百姓往来 。
于是陈明威反复思量,想到了一个建桥的倡议 。他召来石龙各村的陈姓族老,开了一个筹备会议 。陈明威跟各位陈姓族老说:“我们石龙是贵桂两县必经之地,但是就欠交通往来不便,我们要通过贵县总是要涉水而过不是长久之计,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我有个建议,在此地建造一条桥来方便往来 。我们陈姓是石龙的大姓,人口众多,要筹备建造此桥简直易如反掌 。我这次召集大家来,就想以我们陈姓的名誉建桥,我们陈姓实力已经足够,不用异姓参与,各位族老看看发动我们的陈姓宗亲,根据大家的意愿乐捐,多少不拘,捐银在钱数以内的名列红榜,上两数的刻碑为记,名铸千秋!再有不够的由我陈明威一人承担,你们意下如何?”话毕大家都一致赞成,拍手叫好!
很快他们就筹集到四百两白银,于是陈明威就在石龙圩内张贴告示,招募建桥工匠 。翌日即有当地的黄姓工匠来应募了 。黄工匠看过实地后问陈明威:“陈老爷打算给多少的酬劳?”陈明威答;“你说吧!包工包料,你开个价!”黄工匠听到陈明威如此爽脆,内心不由暗喜,心想不如开个大价,就说:“一千两白银,怎么样?”陈明威想了想陈姓宗亲已经捐款四百两,那我加六百两不就够了,一口答应了说:“没问题,不过我有个条件,你把桥建好我才可以付你钱,所需的材料你先自己筹备,目前我先付酬劳的一成,也就是一百两给你作为工人的伙食,没有异议的话我们就写下契约 。”黄工匠再三思量,本来五百两的造价已经有赚了,现在是自己开了个大价他没有砍价,再说他给一百两也基本足够周转了,就答应陈明威,马上签下契约,即时画押,领下了这个工程 。
接着请名师择了个黄道吉日,黄工匠带着徒弟一行十多个人就开始动工了,他们埋头苦干,在河床里挖好做桥墩的地基 。黄工匠再监督工人们选好石灰,经过浸泡,细磨,过筛的很多道工序,加与红糖和相关材料搅合作为备用 。第四天,他们打好了基脚,接着就可以立桥墩了,他们从日出一直干到日落,三尺高的桥墩做好了 。预计明天就可以继续做第二层桥墩,大家都满意的收工回去休息了 。翌日一早他们来到河边准备开工,眼前的景象令他们目瞪口呆,桥墩已经倒塌了 。黄工匠心想大概是下面基脚还不够深,用料不够十足导致的 。再重新来过,把地基再加深,材料比上次再加多一倍,把桥墩做得更加受力,再次把桥墩建好了第一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