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头柜放药吉利吗 风水药箱放哪( 四 )


终于,李时珍下定决心,要重新编写一部“本草”,这一年他三十五岁 。
新书的书名叫什么呢?李时珍认为这部书应该是便于人们翻阅查找的,因此在内容上一定要清楚,做到以纲挈目、纲举目张,于是定名为《本草纲目》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李时珍案头正摆放有一部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他受这部书写作体例的启发,而将自己的新著定名为《本草纲目》 。
此后,李时珍开始整理平日比较、校勘各家“本草”的笔记,并按照自己所定的门类,逐条地加以编辑;自己的行医经验,也穿插其中 。另外,在楚王府和太医院工作的经历,也为他写书提供了很大帮助 。楚王府内有很多珍贵而难得的医药学书籍,李时珍带着编书的目的去阅读,获得了更多的理论知识;在太医院,李时珍有机会出入“寿药房”“御药库”,这里有形形色色的各地进贡和外国运来的药材,令他长了见识 。


踏遍山野寻草药


在编《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李时珍发现历代医书中的错误,主要是因为作者没有亲自对药物进行一番实际的研究,而是辗转抄录,错误就这样延续了下来 。另外,研究药物,除了博览群书之外,还应该多用眼睛看,多用手来摸,这就是所谓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于是,李时珍决定走出书斋,探访四方,从大自然中寻找药物知识 。
蕲州一带的原野和山谷,一次又一次地印上了李时珍的足迹 。近的如缺齿山,远的如丫头山,大的如紫云洞,小的如朱家洞,都成了他探访的对象 。山中有甘菊、苦参、紫苏,还有土蜂、蟾蜍等等,这些都是用药的材料,真是处处皆学问 。
李时珍的观察方法也是值得学习的 。他不是简单地观察、浏览,而是每遇到一棵植物,都会细细地查验,或用手摸,或用鼻嗅,然后静下心来细想它在哪些医书中出现过,有哪些药用价值,或者是不是一个新的药物品种 。
从太医院离开后,李时珍的旅行次数越来越多,时间长达数年,足迹除湖广地区外,还到过江西、南直隶(今江苏、安徽) 。其中在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太和山(即武当山)的考察经历值得一述 。
太和山在当时是一座未经樵采的深山,山里草木繁盛,古树参天 。这里遍地是药材,俨然一个天然的药库 。白天,李时珍在山中采挖药物;晚上就寄宿在猎户的小屋中,和他们谈论山里的药材情况 。在这里,他把已经熟悉的药用植物和矿物重新做了辨认和分析;同时,更找到了不少从未见过的药物,如九仙子、朱砂根、榔梅等等 。
关于榔梅,还有一个故事 。榔梅的树干看上去是榔榆木,果实像梅子,它很可能是古代人培育的一种变种的榆树的果子 。然而,当时的道士为了讨好热衷于道教的嘉靖皇帝,每年都要采摘大量榔梅用蜜汁腌好,作为贡品献给皇帝 。道士声称这些是“仙果”,吃了会长生不老,以此来博取皇帝的欢心 。李时珍当然不相信道士的邪说,他不顾道士的反对,偷偷摘了一枚榔梅加以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说这个果子不过可以生津止渴罢了,没有什么神奇,从而拆穿了道士的谎话 。
除了到深山进行考察,李时珍还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就是收集各地流传的单方,并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 。前面提到过,李时珍的祖父是铃医,铃医给人看病,往往按照经验,用现成的方子抓药,所以他们手中掌握着很多单方,其中有不少都是不见于记载的所谓“秘方” 。李时珍从小就对单方的重要性有所认识,考察期间,他认识了更多的医生,也获得了很多珍贵的单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