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奉友湘
晚饭时,小唐、大刘和我约好,晚上偷偷去水库里捕鱼 。从友邻水库借来的渔网就躺在渔船里,白天晒太阳,晚上照月亮,白白浪费资源 。好久不沾荤腥了,守着水库没鱼吃,实在是窝囊 。因此,我们想趁着夜色下水库去捞一把,如果能有收获,至少可以私下饱餐一顿 。但我们不能惊动水库管理站领导和更多的同事 。因为领导是绝对不会同意的,要是水库捕鱼的消息传出去,各方都会闻腥而来,头儿们必定招架不住;而知道的同事多了,我们就吃不成“独食”了 。所以,我们不能出去太早,一定得等大家都梦见周公了才出发 。就像当时大家爱学的电影《地道战》里的台词:“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
晚九点,各个寝室都没了光亮 。那时的夜是黯淡的,我们点的是蜡烛或煤油马灯 。这是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从物质到精神都匮乏到极点 。没有恋爱,没有娱乐,没有消遣,甚至没有书读 。漫漫长夜最是难熬,除了抽着劣质香烟,摆点半荤不素的龙门阵,大家便只有搂着寂寞早早困觉 。
夏末初秋时节,天气不冷不热 。小唐、大刘和我在管理站保坎下的水边会合 。19岁的小唐扛着双桨,18岁的大刘提着马灯,小大刘两个多月的我就只拿着自己的雨衣——当然,他们也带着,雨衣是我们捕鱼的工作服 。
解缆开船 。小唐是桨手,自然在尾舱操桨 。我坐在他身后的船尾上,而大刘则坐在船头——因为中舱堆满了渔网,不便坐人 。这渔网大名三层刺网,由浮子,网身和网坠构成 。圆球型的浮子按一定的间距固定在纲绳上,差不多正常成年男人拳头大小 ,泡沫塑料的质地,轻盈而又浮力强 。网身是尼龙丝织成,一共三层,一、三层网眼大,几十斤重的鱼也可以通过 。中间一层网细,网眼大概只有一二十平方厘米宽 。鱼在水中奔逃时撞过第一层网,遇到第二层细网的阻挡,便会顶着第二层网钻进第三层网,第二层细网自然形成一个网套;惊慌失措的鱼见逃不掉,就会顶着细网掉头回来,自然又会形成第二个网套;如果鱼不停乱窜,便可能会被套上一层又一层 。这便是三层刺网捕鱼的原理 。网体的最下面便是一条条胖泥鳅般的网坠,又称网脚,用铅制成 。沉重的网坠在水中把网拉直,像一道道墙一样横亘在水中,成为鱼儿难以逃脱的铜墙铁壁 。不过,这种专业渔网是保护“未成年”鱼的,大体上一斤重以下者可以成为幸运的“漏网之鱼” 。
小唐娴熟地划着船,往管理站对面那条沟的深处驶去 。这是一条很长的水库河汊,足有几千米长 。我们的网长度有限,只能围住其中的一段河道 。小唐是管理站的划船高手,双桨在他手里就像使筷子般轻巧灵活,下桨、推桨动作优美,有如摇滚一样的节奏 。夜色里只听得“刷刷”的落桨声和船头犁开水面的汩汩声 。
大约二三十分钟后,船驶到了距河汊尽头差不多一千米左右的地方,我们准备在这里开始下网 。在一个相对平缓的岸边,大刘跳下船,用一根楔子一样的木桩,把网头牢牢地固定在水边 。这时就可以下网了 。我踏进中舱,在网边挤出立脚的地方,预备扔网脚 。作为捕鱼新手,我只能干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粗重活儿 。而大刘则负责下浮子,这活儿技术性强一些,有时得处理网打结之类的问题 。小唐依然划船,不过下网时是倒着划,跟划赛艇差不多,不同的是站着操桨 。这时船尾在前,船头在后,渔网就在船边顺利溜下 。说话间小唐开始奋力向后倒船,速度比前进还要快 。这种快速行驶也是捕鱼作业所需要的,就是要迅速将鱼拦住,以免鱼听到响声逃之夭夭 。我躬下身子一把一把地抓起网坠,不断向水里扔去,水面咕咕咚咚绽开一串串水花,网坠带着网衣顺着船舷滑入水中;大刘则灵巧地舞动双手,在船头快速放浮子 。很快,洁白的浮子便在水面上排成一线,像一条硕大的珍珠链漂浮在夜色里 。不一会儿,船到了另一边,渔网下了三分之一 。小唐把船掉过来,让船头靠岸,大刘又在岸边打下一根木桩,将网固定 。趁这个机会,我才得以站直,甩一甩发软的右手,伸一伸躬得发酸的腰,深深地喘上两口气 。
- 河道整治拆迁养殖场有补偿吗
- 走廊尽头装修效果图大全 风水学走廊尽头装饰什么
- 走廊过长风水处理 走廊尽头风水
- 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标语
- 形容友谊到了尽头 友谊已走到尽头的句子
- 门口有河道如何解释风水 老河道风水图片
- 万科企业 万科户型风水
- 三十岁女人内涵的签名 抖音签名
- 婚姻线分叉的人婚姻走不到尽头吗
- 万里长城的尽头有多恐怖 长城修了多少年死了多少人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