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寓意与禁忌 冬至有什么讲究怎么来的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冬至为“冬节”,所以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古时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 。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讲法,也就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阳气慢慢开始回升 。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间比直射北半球的时间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

冬至寓意与禁忌 冬至有什么讲究怎么来的

文章插图

南朝梁人崔灵恩撰写的《三礼义宗》记载:(冬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冬至也 。”古人认为冬至为“阴阳”相争之日,是预测一年晴雨、冷暖的好时机,甚至可占卜来年的人间祸福 。
传说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 。[7]周公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地方即为“天下之中”,然后开始占卜国家社稷的吉地 。
冬至寓意与禁忌 冬至有什么讲究怎么来的

文章插图

冬至还是一个传统的祭祀之日 。据说,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就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则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明、清两代的冬至日,皇帝要举行祭天大典,谓“冬至郊天” 。民间在这一期间同样有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 。故而冬至才被称为“小年” 。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周历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正月等于如今公历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 。直到汉朝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把正月和冬至分开 。也可以说单纯的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 。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而今只有潮汕、浙江部分地区仍延续祭祖的传统习俗 。
冬至寓意与禁忌 冬至有什么讲究怎么来的

文章插图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 。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转动 。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中国北方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吃饺子成为多数北方中国人冬至的风俗 。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省滕州市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
【冬至寓意与禁忌 冬至有什么讲究怎么来的】 古人喜贺冬至,今人虽多不以为节,但冬节再怎么说也是“年时八节”之一,吃货们还是不会放过这有着各种冬至特色美食的节日的:如北方水饺、潮汕汤圆、东南麻糍、台州擂圆、合肥南瓜饼、宁波番薯汤果、滕州羊肉汤、江南米饭、苏州酿酒等 。
山东滕州羊肉汤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 。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现山东滕州一带,这天被称作数九,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数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汤,对个人对长辈对家庭都为图个好兆头 。滕州羊肉汤主要将羊骨头一起投入大锅里熬汤,再将切成砣的新鲜羊肉与清洗干净的羊杂一起投入汤锅中煮 。煮熟后捞起来沥干,然后切成薄片放入滚开水里一氽,再倒入汤碗中,冲入滚烫雪白的羊汤水,撒上碧绿的葱花,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羊肉汤就做成了 。配上一个由辣椒油、花椒面、盐、味精等调和就成羊肉汤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