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店



旧书店

文章插图
新开张的“复旦旧书店” 杨建正 摄
“复旦旧书店”新址位于伟德路88号,8月6日重新开业第一天,店主张强有点“喜新厌旧”:“老客人被我劝返了好多,防疫不要聚集,老客人就不要急着来了 。从8月7日开始,旧书店就再也不会关上店门,来日方长 。”新的“复旦旧书店”与原址相距仅一公里,离复旦东门400米,从书店一楼半的南窗望出去,可以看到复旦大学光华楼,步行过去只需7分钟,上海财经大学也在不远处 。
【旧书店】新旧有别
旧书店新址眼见着比原先的面积扩大了许多,张强坦言,原来的书店底层67平方米加上阁楼的20平方米,现在变成了底楼的125平方米,阁楼25平方米 。但书的摆放量却和以前相差无几,“区别在于读者与读者相遇在楼梯处,本来大家需要侧身而过,现在可以擦肩而过 。”张强笑言 。
书店墙上的显眼位置挂出了老读者们熟悉的由复旦大学张伟然教授题写的“有福读书” 。门口的窗框上,是复旦老教授周振鹤在老店留言册第一页上的那句“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 。书籍的摆放也遵循以往的风格——没有细致的分类和编号,读者选购时主要靠沉下心慢慢阅读和寻找,有时还要靠一点缘分和运气 。
新址的底层和阁楼之间也有木楼梯和木扶手相连,“我们的木扶手间隔很密,从设计上来讲不好看,但我说这是必须的,因为考虑书店会有小朋友来,要从安全考虑,避免小朋友从木扶手中间钻出来摔伤 。”
比旧址多出来的空间中,张强辟出了20多平方米的展示空间,1949年9月的解放日报,巴金、苏步青的签名本,清朝乾隆年间的木刻本和石印本,施蛰存的藏书票,都可以在这个区域发现 。“我想让年轻人多看一些对他们而言新鲜的、日常见不到的东西,力所能及地进行文化普及,从经济利益上而言没有回报没有关系 。”张强说 。
书店新址的营业时间从上午9点半延续到晚上9点半,较之旧址更多出了两个小时的晚间营业时间,因为经过张强细致观察,发现晚间读者比白天来得多,愈夜愈爱读 。
坚持不变
作为上海目前规模最大的实体旧书店,在很多爱书人和读者心目中,“复旦旧书店”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 。“复旦旧书店”成立于2000年5月,在沪经营二十多载,为配合社区建设改造,于去年12月暂时打烊 。
张强、张芹夫妇最初开店也是因为热爱阅读 。“我老公每天上下班经过旧书摊,都忍不住要在那逗留一会儿 。”张芹说,“之后他在废品站看到一些被扔在那的书,心疼坏了,就把它们买回来 。废品站的‘废纸’,到了我们手里就是‘宝贝’了 。只需要新书一折、两折的价格,读者就能买到心仪的作品 。我们的旧书店就这样一点点做起来的 。”
“最初,我们只是书店里的一个旧书摊,没有什么正式的店名 。很多老师和同学在我们这里淘到不少好书后,别人问‘哪里淘的’,他们自然地脱口而出——在复旦那边的旧书店 。后来,我们租下了一个单独的店面,做店招时,我想既然大家都说是‘复旦那边的旧书店’,那就干脆叫‘复旦旧书店’吧!”张强回忆道 。
这家书店,95岁的复旦大学经济系教授郭景仪颤颤巍巍地来过,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周振鹤亦是常客,陈尚君和傅杰也来过,莘莘学子更是来得多,“他对复旦的老师和学生,总是半卖半送 。”妻子张芹有些嗔怪 。张强有些不好意思,“我们尽量把有用的东西给需要的人,这比挣多少钱更有意义 。只要亏得起,我就会把实体店坚持开下去 。”(记者 徐翌晟)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