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易经风水研究院院长 张金华世界易经风水研究院院长( 二 )


张丕扬养的牛是黑色的崇明水牛种,是我国著名的良种水牛之一,是崇明的特产 。这种牛性格温和,健壮结实抗病力强,繁殖率高,养殖方便,做犁田、拉磨、拉车等农活时十分耐劳,牛的使用性能极好,特别受到江南水稻种植区的青睐 。在那时没有拖拉机耕田的时代,没有牛犁田是难以种植的,所以,耕牛是农村最宝贵的大型生产资料,历代官吏为了稳定发展农业生产都要发文保护耕牛,如有私宰耕牛就要被捉拿坐牢,宰牛要报官批准 。抗战前,一头新耕牛约值10块银元左右 。那时的牛只有富人才养得起,牛成了一种宝贵的财富,富人的骄傲 。穷人穷得想买几只小鸡养养都拿不出这个本钱,这小牛贵得根本买不起,连想都不敢想,即使有了牛因为没有土地、荡、涂也无处放牧,穷人,就只能为富人做放牛郎 。张丕扬养的牛卖给本岛农户的不多,绝大多数卖给江南财主,从中赚了大把银子,成为崇明第一牛财主 。他有六个儿子,其中四子张明达和六子张元达(又名张正揆)还是清末秀才 。

中华易经风水研究院院长 张金华世界易经风水研究院院长

文章插图
至清末年间,张丕扬将100多头牛和1200亩土地全部分给6个儿子,让儿子们各家自己发展 。秀才张元达分到产业后又买下了东滩大片的荡,并围垦了1200亩土地,还在牛棚镇东市梢建了座漂亮的豪宅,解放后成了裕安乡政府机关 。张元达育有5子,都是民国大学生,三子张紫璠于1939年在牛棚镇创立弘道小学,1942年又建弘道初中自任校长;五子张紫玢,在上海大同大学任教,他的儿子张烨(72岁)是现在陈家镇农科站退休的农艺师 。张丕扬的其他几个儿子分到田产后也各自择地建造了成排的牛棚继续发展养牛 。于是,这牛棚之豪华壮丽,规模之空前宏大,便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崇明岛当属首屈一指,甚至在整个江浙地区也是独一无二,古时的牛棚好比现代雄伟的厂房,成了老板的骄傲 。养牛业的空前发展,如用牛来耕田、拉牛车运输、租借、买卖等业务推动了住宅和商业的迅速发展 。再说,古时租借耕牛是怎样计算租金的呢?如果农户向地主长期租赁了一条母牛,其间,母牛生了一头小牛,那么,这头小牛归谁所有呢?当时有条流行的规定俗称:小牛的3只脚归地主,1只脚归农户 。那时的牛棚镇,虽然形成了镇的雏形,但是还没有镇名,总该起个什么吉祥好听的镇名吧!

中华易经风水研究院院长 张金华世界易经风水研究院院长

文章插图
民国初年间的一天,财主们商议后请了个风水先生,一则请他指点一下砌房造屋建设街道的禁忌和发展方向,二则请他起个镇名 。风水先生来时一下子看到了那么多气派十足的牛棚心中便有了底,待到起镇名时先是易经八卦的胡诌一通,接着故弄玄虚地掐着指头横竖算了好几遍,然后说:“丑配牛,牛主财,牛主吉,牛主旺,远眺本镇牛气冲天,我看就取名‘牛棚镇’吧,而且‘棚’谐‘膨’,膨主财旺 。”财主们听了正中下怀,个个点头称道,于是,就有了“牛棚镇”这个令牛老财们引以自豪的地名 。牛棚镇发展到解放时,已有东西长达180米的街道,就是现在的裕安路,南北长60米的街道,就是现在的裕生路 。

中华易经风水研究院院长 张金华世界易经风水研究院院长

文章插图
再说古时的牛老财要发展养牛产业,必然要招收放牛郎 。而13岁就为张丕杨的孙辈地主张金华养牛的一位放牛郎(笔者于2018年11月28日采访他时还健在,不幸于2019年1月28日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而且,他是身怀养牛绝技的崇明第一牛人,他名扬海岛享誉江南,他可以做到千人千牛过目不忘,他只要看一看牛鼻子就知道牛生什么病,他只要看一看牛牙齿就知道牛是几岁 。牛棚镇每年春秋二次的江浙地区耕牛交易会都由他看牛定价的 。可他小时候家里穷,读不起书,成了文盲,升落大的字装不满一斗,但他磨练出了特别好的记性,他的名字叫浦友才,享年84岁,个子不高,身材精干,他家拆迁后住牛棚镇东边的安瑞路裕鸿园 。那么,他养牛到底有多大能耐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