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爸爸一天到晚在写东西 。
“文物古迹”有什么好写的?当王群力还是“小王”的时候,对爸爸的工作一点不感兴趣 。
爸爸名叫王士伦,去世22年了 。他的墓里,放了一支笔,一副眼镜 。代表笔耕和目光 。
1984年到1993年,他曾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再往前,他是省考古所的前身——1950年成立的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里的第一批年轻人,浙江第一代文物考古工作者 。
300字方格纸,46页,西湖、岳坟、胡庆余堂、飞来峰、白塔……熟悉的杭州字眼,那天下午,在阁楼的阳光里跳动 。
不久前,两个孩子在整理他的手稿 。100篇论文,12本专著,发表和没发表的加起来约六七十万字 。女儿王牧精选了47篇论文集结为《王士伦论文集》,今年将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
在整理手稿时,女儿发现了这叠稿纸,留下订书钉掉落的锈迹,第一页标题:业务自传 。写于1982年,他当省考古所首任文保室主任的时候 。

文章插图
业务自传 。本文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由王群力 王牧 黄滋 张建华 提供
20世纪20年代,考古学作为一门近代科学传入中国,已有百年 。浙江考古,如今已成为浙江文化的一张金名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它的一举一动 。考古、文物,和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生命体验密切有关,它的生命力在今天,越发凸显,我们熟知的良渚文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IP 。浙江考古代代相传,继续走着“前浪”的道路,担负起构建、保护、研究、传承浙江大历史的重任,从未止步 。

文章插图
2019年9月30日,搬家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全体在假山路大合影 。201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40周年 。没有什么前浪后浪,只有一浪接着一浪 。传承在当下,是一件不易的事,也是正在发生的事 。
那么,它的过去是怎么样的?
时代呼啸着如火车滑向远方 。
什么是时代?不同行业的人,在各自的领域定下了坐标,让我们可以回头去寻找,他们曾经搭下的台阶,点亮的灯光,对照自己 。
如今,人们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已远远高于70年前 。但是,在那个没有坐标的时代,他们曾在夜空中摸索,寻找那颗北斗星,用脚步丈量历史的脉络,甚至孤军奋战 。
这叠偶然发现的手稿,让我们找到了一个在搜索引擎中,在历史讲述中“消失”的所长,揭开了浙江文物保护开创期那些少为人知的往事 。
在看到这本自传前,孩子们对他跑了一生,写了一辈子的“文物古迹”,又近又远,有一点疏离 。但他们知道,爸爸身上有一种极大的使命感 。
这种使命感来自哪里?

文章插图
王士伦在河姆渡遗址 。女儿说,这是1970年代后期爸爸冬天经常穿的老棉袄 。
(一)
1953年5月初,24岁的小镇青年王士伦来到杭州,到一个新单位报到 。
他温岭师范毕业,此前在黄岩的小学做过老师,在华东革大当过政治教员 。眼前这个爬满葡萄架的院子,芭蕉树、月季、蔷薇,完全是另一个审美天地 。
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前身)职员施昕更先生在良渚的试掘,1938年《良渚》报告的出版,成为浙江考古的发轫 。但是,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田野考古活动几乎完全停滞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规模基础建设的开展,考古任务艰巨,急需补充新鲜血液 。
- 你知道吃饭该怎么吃吗?吃饭难道有什么技巧吗?
- 喝蜂蜜水10大禁忌
- 你有社交恐惧症吗?
- 中医调理反复胎停医案
- 西北是属于哪里 去了西北才知道的事
- 我国最早宣传报道冬泳健身信息的杂志是
- 最奇葩的贵州美食你知道吗?每一种美食都是当地人的心头好
- 8道补钙菜家长记得收藏好 三伏天做什么菜给孩子吃好
- 孩子如何从小打好基础,助力长身高
- 摩罗丹,养胃护胃好帮手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