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上千年历史变迁 中国古人从“危坐”到“垂足坐”( 二 )


西汉史游的识字课本《急就篇》注云:“无足曰槃(盘),有足曰案,所以陈举食也 。”
《周礼·考工记》说,周代王室贵族使用的“食案”,长十二寸 。
这是方形的,四足 。也有圆形的,三足 。
《礼仪》注载,“案”有凸起之“周边”,就是有“外沿儿” 。
《后汉书·梁鸿传》云:“(梁)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
梁鸿妻孟光所举,即此“食案” 。

历经上千年历史变迁 中国古人从“危坐”到“垂足坐”

文章插图
二是“书案”,或曰“几案” 。
《东观汉记·刘玄记》:“韩夫人尤嗜酒,每侍饮,见常侍奏事,辄怒曰:‘帝方对我饮,正用此时持事来乎!’起,抵破书案 。”
“书案”,可以理解为后来的“书桌”,但东汉仍席地而坐,此“书案”,不很高,当约尺半左右 。
《世说新语·雅量》:“王丞相(导)主簿,预检校帐下 。公语主簿,欲与主簿周旋,无为知人几案间事 。”
“几案”,类于后来的“办公桌” 。由此生发出“案牍”,即“公文”之谓 。处理过的“公文”亦称“案”,“结案”“了案”由此而来 。
此“案”高矮,同前 。

历经上千年历史变迁 中国古人从“危坐”到“垂足坐”

文章插图
三是“历案” 。
《后汉书·律历志上》:“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缇(tí)缦 。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 。”
这讲的,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以“律管吹灰”定历法的方法,叫“候气法” 。
此“历案”,类于后来的“工作台”或“仪器台” 。
关于古代的“桌” 。

历经上千年历史变迁 中国古人从“危坐”到“垂足坐”

文章插图
汉代亦坐亦寝之床石画像
古人从“几”到“案”再到“桌”,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段,大约经历了几百年 。
这个变化,与人们的坐姿改变有关——即从“危坐”改为“垂足坐” 。
战国的时候,“床”已很普遍 。
《说文》曰:“牀(床),安身之几坐也 。”
这是说,床,亦是“几属”,但用途非“凭扶”而主要是“坐” 。
此“床”,略高于“几”,但无论如何,此种坐姿,比起踞跪之“危坐”,显然舒服了很多 。
至汉代,“床”成为亦作亦寝之主要家具 。《释名》曰:“人所坐、卧曰牀 。”但“坐”,仍是其主要功能 。

历经上千年历史变迁 中国古人从“危坐”到“垂足坐”

文章插图
唐“垂足坐”壁画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唐代 。
唐末,才有稍高的“案”出现,因为此时,随着魏晋以始的“垂足坐”,已成为常俗 。
至北宋,与现在差不多高度的“桌”与“椅”“凳”才出现并固定了下来 。
这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 。

历经上千年历史变迁 中国古人从“危坐”到“垂足坐”

文章插图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可见高桌高凳
【历经上千年历史变迁 中国古人从“危坐”到“垂足坐”】要说的是,汉代虽有“书案”,可人们并不“伏案疾书” 。有不少画司马迁写《史记》的现代作品,给人的感觉是太史公伏案而作,其实错了 。
宋代,人们才在“案”上或“桌”上书写 。在这之前,人们是将简帛或纸卷成筒状,握在手中书写的 。
“桌”之一称,大约也起于北宋 。本用“卓”字,或许因为“卓”有“高”义 。“椅”用“倚”字,取其“倚靠”之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