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淮河的由来 什么是淮河流域( 二 )


淮河三峡虽也有“三峡”名号,却和长江三峡的雄奇壮丽相去甚远 。安徽淮南的八公山是淮河流出源区后穿过的第一座山,位于西侧山尾的硖山峡因此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峡” 。我身临其境却很难把它同峡谷联系起来—东西两岸只是两座浑圆的山丘,既不险要,亦无纵深,视觉上看更像是一座卡在河道上的石门 。
蚌埠的荆涂山是淮河穿过的第二、三座山 。荆涂二山相隔仅有600多米,淮水自南而北来,迎头撞上荆山,便连折两道大弯,从两山之间的夹缝中穿过,这就形成了淮河第二峡—荆山峡 。比之于硖山峡,荆山峡在气势上要更胜一筹,我置身其中,感受到几分高山峻峡的压迫感 。
第三峡浮山峡位于安徽与江苏的交界处 。浮山只是一座矮小的赭红色山坡,紧邻淮河南岸,但河北岸却并没有一座与之相对的山峰,之所以称之为“峡”,大概是因为河道在山脚骤然收窄,船行至此犹如穿峡而过 。
淮河三峡在景观上并不出众,但与之相关的历史和传说却不胜枚举 。在尧舜时代,硖山峡狭窄闭塞,常因行洪不畅而洪水四溢,沿岸百姓叫苦不迭 。大禹导淮时带领民众开山劈石,疏通峡口,大大缓解了洪涝之患 。4000多年后的1991年,硖山峡又经人工拓宽了200多米 。如今,只有河心孤岛上古老的禹王庙,默默诉说着曾经的险隘与洪涝 。
和硖山峡类似,荆山峡最初也很窄,经大禹和后人的数次开拓后,才呈现出如今的样子 。但荆山峡的故事更丰富,因为大禹在治水之外,还在这里娶了媳妇、生了孩子,并召集天下诸侯会盟,奠定了夏王朝的根基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也发生在这里 。涂山上有一块酷似人形的天然山石,临崖独立,遥望淮河,当地人说那就是大禹的妻子幻化而成的望夫石 。
浮山峡给人最深刻的印记却是一段血泪史 。北魏时,南朝梁武帝曾在此筑堰拦淮,欲以水代兵,击败魏军 。然而,阻断大河并非易事,隆冬饥寒、盛夏疫病夺去了20多万役夫的生命 。当高堰筑成时,上游150公里全被大水淹没;当年秋天,此堰被猛涨的河水冲垮,洪峰如雷,冲向下游的村落,无数百姓被洪水淹没 。无辜百姓为梁武帝的倒行逆施付出了惨重代价 。

盘点淮河的由来 什么是淮河流域

文章插图
三、人文荟萃的淮上故城
淮河不算太长,从河南桐柏山的太白顶开始,到江苏盐城的扁担港入海,干流总长度在1000公里左右,不及黄河的五分之一、长江的六分之一 。但这1000公里的干流河面,犹如一条清晰的界线,把中国东部大陆划分出了地理意义上的南方和北方 。
【盘点淮河的由来 什么是淮河流域】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意识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暖温带与亚热带气候在淮河两岸各自展开,生发出绝然不同的农业生态和风格相异的民风民俗 。介于黄河与长江之间的淮河流域,因为南北文化的交织互融,自然成为中国思潮最活跃、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这片土地曾诞生过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一批奠定中华文化的思想家,也哺育过管仲、李斯、刘邦、曹操、朱元璋、周恩来等一批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实干家 。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在没有洪涝灾害的时代,富庶的沿淮地区是人人向往的鱼米之乡 。而在朝代更迭或南北对峙的时期,淮河一线又是冲突和战争最为频繁的区域 。历史的浪潮在淮河两岸来回翻涌,催生出许多各领风华的天下名城 。
河南信阳是淮河流经的第一座地级市,素有“淮河第一城”之称 。美丽的浉河穿城而过,给这座城市点缀了几分灵动 。城西有一座水域广阔的人工湖,湖畔的低山丘陵正是名茶信阳毛尖的主产地,青翠圆润的茶树林犹如毛茸茸的绿地毯,一眼望去绵延无尽 。这里曾经是中原、荆楚和吴越文化交会之处,周天子在这一带设置了众多诸侯国 。今天,不少诸侯国的痕迹依然可循,信阳境内沿着淮河可找到申国、息国、赖国、黄国、蒋国的故城遗址,这些古国后来慢慢演变成了众多中华姓氏的起源地,所以信阳还有“中原侨乡”之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