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到荼蘼花事了,十首诗词中的荼蘼诗词鉴赏

荼蘼,是中华传统文化中“24番花信风”的倒数第二番,因此,荼蘼的开放,就意味着春进尾声 。古诗词中的“荼蘼”,充满了叹春和惜春的意象,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 。
1. 《鹧鸪天·独倚阑干昼日长》,朱淑真当春天渐渐过去,就真正到了“绿肥红瘦”的季节了,虽然也有狂蜂乱蝶,但有的只有落花,这当然让人不禁伤春了 。宋代词人朱淑真在《鹧鸪天·独倚阑干昼日长》中写到:
独倚阑干昼日长 。纷纷蜂蝶斗轻狂 。
一天飞絮东风恶,满路桃花春水香 。
当此际,意偏长 。萋萋芳草傍池塘 。
千锺尚欲偕春醉,幸有荼蘼与海棠 。
“独倚阑干昼日长”,一句“昼日长”,谕示着夏天的来临;“满路桃花春水香”,是落花流水的场景,让人想起李后主的那句“落花流水春去也” 。
夏天最常见的场景是,“萋萋芳草傍池塘”,固然是绿意盎然,但少了姹紫嫣红,少了五彩缤纷 。
“千锺尚欲偕春醉”,因此,诗人颇有些伤春,继而饮酒千盅,不过让诗人可以得到安慰的是,“幸有荼蘼与海棠”,一个“幸”字,勾画出诗人的惊喜,诗人那颗伤春之心,可以从荼蘼和海棠中得到些许的安慰!
2. 《卜算子·送春感赋》,许德蘋如果说女诗人朱淑真的伤春还是比较的隐晦,那么这首清代诗人许德蘋的《卜算子·送春感赋》则相当的直白:
【开到荼蘼花事了,十首诗词中的荼蘼诗词鉴赏】乍喜好春来,何事匆匆去 。
为把东皇著意留,花幛重重护 。
自笑太痴情,又自从头悟 。
分付荼蘼不许开,春也归无处 。
“乍喜好春来,何事匆匆去”,一个“乍”字,强调了春的来去匆匆,然后再问一句,“何事匆匆去”,表达了诗人惋惜的心情 。“为把东皇著意留,花幛重重护”,其实,“花幛重重护”又有什么用,只消一个晚上,就能让花幛落尽 。
“分付荼蘼不许开,春也归无处”,荼蘼是一种伤感的花 。荼蘼花是春天最后开花的植物,它开了也就意味着春天结束了,“三春过后诸芳尽”,开花的季节也就结束了 。如果荼蘼还没开花,是否就意味着春还未归呢?
“分付荼蘼不许开,春也归无处”,是惜春里面最妙的诗句!
3. 《荼蘼·明红暗紫竞芬菲》,刘敞有人伤春,有人叹春、惜春;宋代诗人刘敞偏不,他虽然惜春,但并不伤春,他认为春去虽然愁人,也有了安慰,荼蘼甚至比得过整个春天里的百花 。不信,你看他在《荼蘼·明红暗紫竞芬菲》写到:
明红暗紫竞芬菲,送尽东风不自知 。
占得馀香慰愁眼,百芳无得似荼蘼 。

开到荼蘼花事了,十首诗词中的荼蘼诗词鉴赏

文章插图
“明红暗紫竞芬菲,送尽东风不自知”,虽然到了暮春时节,但也还是万紫千红竞芬菲,所以,诗人稍稍有点感叹,“送尽东风不自知”,你们这些花儿啊!春天已经悄悄过去了,还不自知 。
对于诗人来说,其实也不那么打紧,因为还有荼蘼,它是“占得馀香”,它可以安慰我的“愁眼” 。诗人甚至说,“百芳无得似荼蘼”,春天里,百花也比不上荼蘼 。
“占得馀香慰愁眼,百芳无得似荼蘼”,这是对荼蘼最大的褒奖!
4. 《菩萨蛮·东风何事多轻薄》,杨芸清代诗人杨芸,作为一个女诗人,心胸是如此开阔,并不多见 。在一个众花摇落的时节,在一个阴雨绵绵的时节,她并没有多伤心,因为荼蘼还未开放,可见她对荼蘼的喜爱 。我们看读一读这首《菩萨蛮·东风何事多轻薄》:
东风何事多轻薄 。梨花又逐桃花落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