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暖干变暖湿的实证 西北气候朝暖湿方向发展原因分析

我国西部气候由暖干变暖湿的实证
本世纪初施雅风院士的文章揭示了我国西部气候由暖干变暖湿的现象 。这是根据新疆、甘肃水文站实测的一些河流径流量资料而得出的结论 。时间又过去了20年,究竟怎样了?现在根据我掌握的新数据来做实证 。
一、青海湖的水位变化
青海湖的水位观测始于1956年,由青海省水文局共设四处水位站观测至今 。库水位采用4站的平均值 。1992年以前的资料直接抄至青海水文局,以后至2021年是陆续从新闻网上得来,不够系统 。经过插补整理,基本上是完整的 。现将资料绘出如图,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青海湖水位近70年的变化像一座大山谷一样,一边是崎岖的下降,一边是陡峭的上升,甚为壮观 。2021年的水位与1956年的基本持平 。经计算,1956年至1988年32年持续下降3.35米,平均每年下降10.5厘米 。1989~2004年水位稳定 。2004年以后至2021年几乎是直线上升,共上升3.76米,平均每年上升22厘米,是上世纪的一倍多 。此期间湖水量共增加167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增加9.82亿立方米 。这个水量比青海湖上游主要补给河流布哈河的正常年径流量还要大,说明流域变湿的程度是非常可观的 。

由暖干变暖湿的实证 西北气候朝暖湿方向发展原因分析

文章插图
青海湖水位过程线
青海湖位于祁连山南坡中段,其流域面积2.966平方公里,是黑河流域山区面积的三倍 。可见他具有对祁连山体气候变化的代表性,也可以说它是西部地区气候变化的一面镜子 。
二、黑河流域
黑河是祁连山中部的一条大河,流经河西走廊张掖盆地,穿过北山(合黎山)进入内蒙额济纳旗地区,尾闾湖在居延海 。山区流域面积1.0009万平方公里 。黑河山区流域处于祁连山体的北坡段,属于西风气流的迎风坡,所以比青海湖流域要湿润 。从上世纪的资料分析,其年径流深约为后者的三倍 。
黑河干流莺落峡水文站1943年设立,从1945年开始有完整资料 。直至2021年观测系列长达78年 。是我国西部内陆河流域最长的河流水文资料 。现简单做以下分析:
1.1945~2021年黑河莺落峡年径流量平均值16.8亿立方米;
2. 上世纪1945~2002年平均值15.8亿立方米,其中1960-1979年这20年最枯,平均15亿立方米 。在此期间居延海干涸 。80~90年代先后出现过两次特大水年:1989年23.1亿立方米,1998年21.6亿立方米,这似乎显示了西部地区气候有变湿的苗头!
3. 进入21世纪,从03年起直至21年这17年间,几乎是全部是大水年,平均达19.6亿立方米 。这期间有两个持续的高水期:07~09年,平均值20.4亿立方米,东居延海进水了,湖面达到40平方公里,以后又陆续增大 。13~20年,8年均值21.1亿立方米,其中最大的14~17年4年平均值22.2亿立方米,其中2017年达23.3亿立方米,创近80年的最高值 。累计总来水量达372亿立方米,较上世纪偏大30% 。
河流是气候的产物,反过来可以说河流径流量的变化是气候变化的指标 。
2010年,我有一篇文章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最近几年张掖城区地下水位上升,某报报道《一座漂浮在水上面的城市——张掖城》“一些楼房地下室全部淹灌,原已干涸的芦苇荡水满为患” 。
经分析(见文献)是由于干流连续三年特大水:07年20.9亿立方米,08年19.4亿立方米,09年20.9亿立方米,致使大量来水滞留于张掖盆地地下水库,使地下水位上升至历史新高,造成多年来未见之现象 。
【由暖干变暖湿的实证 西北气候朝暖湿方向发展原因分析】据历史考证,张掖城始建于汉朝霍去病西征时代,距今已2000年了 。当时选城址位置恰当,不会选在地下水位太高的地段,否则城址应向南移 。这次大水恐怕也是2000年来的大水年了!于是,我们可以这样推断:历史上河西走廊气候状况并不会比现今的已经变湿的气候更湿润了!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