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琴美舞 音琴美诗艺术中心( 二 )


到近现代,随着西洋文化的肆意入侵,西洋乐器也侵入中华美园 。许多不争气崇洋媚外的中华儿女舍国粹不为,而为西洋乐了 。同为弦乐器,与小提琴大提琴相比,古琴的表现力似乎也显出了它固有的局限,加之传承国粹的琴人又有许多不争气的,写不出也抚不出可以与西洋弦乐器一决雌雄的新乐 。更为悲催的是,就连我们古人用的丝弦,也改学西洋乐器,变丝而为金属了 。如此等等 。古琴的这一次式微,也许是古琴式微史上最大的一次式微 。
但,又要复兴了,尤其是近几十年,尤其是近十几年,或者,尤其是近几年 。似乎一夜之间,各地各城都涌现出许多的古琴热衷者、追捧者、学习者、教授者,汇成了不大但也不能说小的“古琴热” 。
式微的好东西当然应该复兴,何况是国粹 。我有朋友学琴,也有办琴社的,更有古琴宗派的传承人 。也听过他(她)们抚琴 。正是他(她)们,让我领略了古琴为国粹的不愧 。也见到过学员们的虔诚与潜心,感受到古琴复兴,传承的美感 。
也见过另一些琴人,琴之于他们,更是一种风度,一个姿态,一套说辞,要的是,看上去很美,听起来很美 。
也有邀我去秦岭山上听琴的 。不仅是山上,还要携琴到伸出山而至悬空的石崖上,迎山风与松涛抚琴 。我立刻动心了 。将要出现的琴景琴境,集诗境、画境、声像境于一身,可真要是“此境只有天上有”的人间仙境了 。不心动会自觉自怪的 。但终于还是按住了心动——
万一山风太大呢?
万一悬空的岩石被琴声琴韵感“动”了呢?
这样的抚琴更像行为艺术吧?行为艺术当然也是艺术,并具有现代与后现代性,但要冒亡命之险去行这样一次艺术……
这不是抚琴,是以琴为道具吧?
古琴更适合室内吧?王维当年在室外弹琴,但他的室外是“幽篁里”啊!“夜深林静”啊!
古琴的复兴不应该是一个传说吧?
传说里的古琴不应该成为迷信吧?
也有朋友鼓动我学琴 。我自觉不配 。
总以为,学琴先要爱琴——人琴相惜总关心,只怕人俗辱没琴 。
总以为,爱琴的琴人会——只恐夜深琴睡去,故焚幽香伴无眠 。
总以为,古琴的传承更在知音的幽深悠远,在《广陵散》的气度气节 。技倒在其次 。
俗不可耐如我者,对于琴,还是只听不碰为好 。
棋的方圆与人性的温度

音琴美舞 音琴美诗艺术中心

文章插图



据说,棋不仅是国粹,也是我们几千年无数辈先人们修身养性以入高境的“四雅”之一 。
“四雅”者,琴棋书画也 。
抚琴、墨笔书写、作画之雅,以及听与赏之雅,显而易见、易解,作怪者除外 。棋之雅,于见与解,以至于悟,似乎要曲折许多 。
“昨日围棋未终局,多乘白鹤下山来”(秦系《期王炼师不至》)——棋人下山弈棋,骑的不是俗常的骡子不是驴,而是白鹤,想像起来,是有些如仙似道之雅的 。
2.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样品1.0 g,研成细粉,过65目筛,精密称取0.5 g,置于25 mL量瓶中,加“2.2.3”项下内标溶液1 mL,加甲醇20 mL,超声(功率:600 W,频率:40 kHz)处理30 min,放冷,加甲醇定容,摇匀,经0.45 μm微孔滤膜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白居易《池上二绝》)——虽非仙、非道,仍不失其雅 。
“棋声花院闭,幡影石坛高”(司空图句)——居尘世于幽深,也是一种雅,雅秘之雅 。
但诗文中更多见的,并不是棋之雅 。
“古人重到今人爱,万局都无一局同”(欧阳炯《赋棋》见《韵语阳秋》)——是棋局变化如幻的奇妙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