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17个地级市的市名由来 河南省多少个市( 三 )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东定陶进士乔迁任郾城知县,认为“螺”字用于地名不雅,遂改“螺”为“漯” 。清末,京汉铁路在这里修建车站,取名漯湾河车站,因名称字多,为便于书写和称呼,省略为漯河车站,漯湾河镇也随之称漯河镇,属郾城县 。
1948年7月,设立县级漯河市 。
14、驻马店
驻马店之名初见于明代,作为古镇,始建于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4年),隶属于当时的确山县下隗保;明宪宗成化十年(1474年),崇简王朱见泽就封汝宁,在此建庄并设驿站 。由于这里自古交通便利,八方辐辏,官宦过往,商贾云集,驿差穿梭,其驻马投宿的客栈马店甚多,驻马店的称谓由此而来 。
1974年10月,当时的驻马店镇力车厂发掘出明朝一古墓群,其中一墓砖上刻有“明弘治元年河南汝宁府确山县驻马店”字样,证明驻马店这一名称至迟是在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约定俗成或确定的 。
15、南阳
春秋时楚设宛邑,到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 272年)“初置南阳郡”时,才开始使用“南阳”这个名字 。
“南阳”意思是说它位于伏牛山之南,居汉水之北而得名 。南阳得名由来,文献记载较为明确,《资治通鉴·周纪五·赧王四十三年》载:“秦置南阳郡,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 。”《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二》载:“秦昭襄王取朝地,置南阳郡,以在中国之南而有阳地,故日南阳 。”《释名·释州国》载:“南阳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也 。”
以上三处记载,虽文字不尽相同,然表达含义基本一致 。“中国之南”中的中国应理解为“国中”或“中原”,“南山之南”中的南山即今伏牛山,“中国之南”和“南山之南”的“南”,都表示这一区域所处的地理方位 。而“有阳地”、“居阳地”和“汉水之北”,则又表示其所处方位具有“阳”性地望特征 。南阳位于汉水之北,又居伏牛山之南,具有方位 “阳”性的双重特征 。《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周为申伯国,春秋属楚,战国属韩,秦取韩地赴汉水之北,洛阳颍川之南,置南阳郡治宛,以其在中国之南,居方城汉水之间故曰南阳 。” 这充分说明秦置南阳郡时,是因其位于伏牛山之南、居汉水之北而得“南阳”这个名字的 。
16、信阳

河南17个地级市的市名由来 河南省多少个市

文章插图
汉沿秦制,分属九江郡、江夏郡、汝南郡,郡县辖区缩小,息县改名新息县,且增设5个县,即:安昌县、弋阳县、轪县、鄳县、钟武县 。东汉初年,新息、弋阳、雩娄、蓼、轪等县改置侯国,改钟武县为平春侯国,置褒信侯国,后相继恢复为县制;又置义阳县 。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因避太宗赵光义的名讳,改义阳军(今信阳市区、罗山县)为信阳军 。
17、平顶山
平顶山这个名字其实从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才开始使用,因其市区北面的山为平顶,所以叫做平顶山市 。
牵强附会的说法:
相传,远古时候,平顶山周围的山峰又小又矮,玉帝命令它们长得高一些、大一些 。群山立刻疯长不止,其中有一座山长得又快又高 。一天,玉皇大帝率众仙在瑶台畅饮,忽然,一声巨响,天崩地裂,凌霄宝殿摇晃不停 。这还了得!太白金星马上派人查看 。神将千里眼一看,只见地上一座山峰疯了似的往上长;顺风耳听那长声呼呼作响,连忙回奏玉皇大帝 。回奏间,那山峰已经长得穿过了南天门,眼看就要顶破凌霄宝殿 。说时迟那时快,玉皇大帝掂起镇天神斧,照那山抡了过去 。瞬间,万道霞光划过天庭,照得天空雪亮——一座无峰的大山平顶山,在虹飞霓翔中陡然出现 。据说,那山的山尖飞落到了南边的百里之外,成了方城县境内的小顶山 。玉皇大帝的神斧落在了西面数里之外,于是便有了落凫(斧)山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