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怎么读姓 兹怎么读出来( 三 )


应该说,古代诗歌的押韵确实存在着“读从平声,义从去声”这样一条规律,但是更主要的押韵规律是:当一个字“两声各义”时,常常是读A调时取A调的字义,读B调时取B调的字义 。这里有一个原则,理解上下文中某字的字义,首先应该音义结合 。只有碰到上下文中押A调,而按照A调的字义讲不通时,才可以按B调的字义来理解;或者押B调,而按照B调的字义讲不通时,才可以按A调的字义来理解 。也就是说,“读从平声,义从去声”这一条规律是在“读从平声,义从平声”或“读从去声,义从去声”的规律不起作用时,才发挥效能,是对例外的一种解释 。目前看来,“绝胜烟柳满皇都”的“胜”字,按照它读平声时的字义“配得上,比得上”讲完全能讲通,何必要取读去声时的字义“超过,胜过”来理解呢?
这里还要补充一点,顾炎武等学者认为“两声各义”的字,其破读音是六朝经师人为生出的分别 。这并没有可靠的依据,就算破读音是经师人为的,也不妨碍唐代诗人采用这种人为的读音;因为唐诗的押韵常常跟六朝时“两声各义”的分别一致 。因此阅读古代的诗歌,理解其字义,也必须音义结合 。
“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教”字
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遥遥,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这是一首七言千古名篇,其中的每一句,要么有异文,要么有歧解 。比如第一句的“遥遥”又作“迢迢”,第二句的“木”又作“未”,第三句的“二十四桥”到底是什么意思,等等 。这里我们重点分析“玉人何处教吹箫”这一句 。
此处的“玉人”是美人之意,古书中“玉人”既可以指男,也可以指女 。因此对它的含义,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如果指男,就是指诗歌篇名中的韩绰;如果指女,就是指扬州的歌伎 。这里我们采取后一说,因为如果“玉人”是指韩绰而不指歌伎,那么,这首诗中的韩绰又是在“教”何人吹箫呢?“玉人”如果是韩绰,却又说韩绰是在“教”美人吹箫,那么这句实际就成了“玉人教玉人吹箫”,从逻辑上来说,同一句中“玉人”不可能既指韩绰又指歌伎 。从语义上说,如果“玉人”指韩绰,那么“玉人”就是“教”这个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就不可能再去用来指扬州的歌伎 。
关于“教”的词义,目前有两说:一是把“教”注释为“使”,又取“玉人”指韩绰之说,把“玉人何处教吹箫”串讲为“韩绰你在哪里听歌女吹箫呢”?或者,取“玉人”指歌伎之说,把“玉人何处教吹箫”串讲为“你在哪里让美人吹起了玉箫呢”?另一种说法则把“教”理解为传授,又取“玉人”指韩绰之说,把“玉人何处教吹箫”串讲为“你韩绰在哪里教那些歌伎吹箫呢”?
其实,这里的“教”的词义两种说法的疑问,是可以解决的,解决的办法就是考虑“教”字在诗句中的读音问题 。从韩愈这首近体诗的平仄格式上讲,这个“教”字在句中只能读仄声,如果读平声,就会成为近体诗明确禁止出现的“三平调” 。
读音确定之后,就要注意到,“教”读平声和读去声时古代的词义是不同的 。在现代汉语中,“教”作“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讲读平声,作“教导,教育”和“宗教”讲读去声 。其中去声读法的词义古已如此,而平声读法的“教”字的词义,跟古代则不全同 。当然,“教”作“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讲也是读平声,例如,《广韵》古肴切:“教,效也 。”采用声训,应该理解为使人模仿,即传授知识技能 。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第一章第十二节:“教,平声,使为也,任令也,俗云‘让’,动词 。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仄声(去),教化也,名词 。陈师道《游鹊山院》:‘顿摄尘缘尽,方知象教尊 。’”这里用近体诗的平仄格式验证了“教”的平去之别的词义差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